濟 世 第四章 新 人(3 / 3)

剛一轉身,桑木突然覺得腦子裏有個念頭閃了一下,於是趕緊停住腳步,往回搜尋這個馬上就要在腦子裏消失的念頭。

“這幅畫裏的人,眼神有問題!”桑木馬上回過身繼續觀察這幅畫,“怪不得笑得這麼古怪!”

“沒錯!這個人的眼神,是……活人的眼神!”桑木覺得頭皮有些發麻,“難怪畫個中國古代人還用西洋畫法。”

中國傳統繪畫技法,注重構思,講求寫意,同時也由於繪畫材料的緣故,想要畫出人的眼神是很難的。東晉顧愷之有“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的感歎,雖然說的是中國古代傳統繪畫技法更追求精神層麵的表現,但也從一個側麵指出了其表現人物表情細節的難度。而西洋傳統油畫的繪畫原則卻正相反,西洋畫師們更注重寫實,加之繪畫原料的輔助,反倒容易畫出人的麵部細節。

無論是繪畫,還是攝影,都有一個常識性的現象:一般的人物肖像,包括攝影作品中的人物,其視線是可以隨著觀察者位置的變換而變換的,會讓人覺得裏麵的人物是一直在盯著觀察者看;或者,裏麵的人物原本就在看著另一處,那樣的話,無論觀察者怎麼變換位置,人物的視線又都是躲著人的。

而麵前的這幅畫的反常之處在於:人物的眼神是固定不變的,你隻有站在某個特定的角度才能覺得他是在盯著你看,而當你離開這個位置換一個角度時,他的眼神卻並不跟著你走。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沒什麼稀奇的,但是如果一幅畫裏的人物出現這種眼神,那就很不正常了——正如桑木所感覺到的,那是活人才有的眼神。

桑木開始觀察這幅畫的時候,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一動不動地盯著畫看,而他站的位置又恰巧能讓他的目光和畫中人物的目光相接。這是尋常情況下觀賞一幅畫的角度,自然也就發現不了其中的問題。但是當他準備放棄離開的時候,腳步移開了,畫麵裏人物眼神卻並沒有跟著他移動,其中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隻是這時他的目光整體已經移開,隻剩眼角的餘光接收畫麵信息,所以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有意思哎!”發現了問題所在,桑木開始興奮起來,伸出手在油畫前麵來回亂晃,想看看這人到底能不能活過來。裏麵的人卻絲毫沒有反應,仍然在似笑非笑地擺著POSE。

桑木很是失望,便想再次離開。轉念又一想:不對……假設這個人真是活的,那他此時的目光應該是望著畫麵之外的某一個固定的點的。那麼……他在看什麼?

想到這裏,桑木再次站到了畫前,背身靠著牆,把自己的腦袋擋在畫中人物的腦袋前麵,學著畫中人物的眼神向前望去,視線盡頭,是一件銀白色的人物塑像,正擺在靠近陽台的桌子上。

這是件很普通的工藝品,二十多厘米高,看樣子是金屬材質。造型是一個西洋女子,左手撫摸著臉,右手正舉著一麵鏡子對著自己。“這有什麼好看的?”桑木沒發現這個塑像有什麼問題,於是又回頭看了一眼牆上那幅畫,轉身伸出手指彈了彈那個女子的額頭。

這一彈不要緊,女子右手的鏡子卻動了一下,好象要掉下來。桑木趕緊伸手去接,卻發現鏡子並沒有掉,隻是轉動了一下而已。桑木湊過去仔細看了看,發現女子拿著鏡子的右手其實是活動的,可以作三百六十度的旋轉,似乎可以從腕子上擰下來。

桑木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工藝品,覺得有趣,於是彎下腰,伸出手指點著鏡子邊緣,慢慢地轉動著鏡子。

突然,房間裏的燈,毫無聲息地亮了起來,突如其來的充足光線嚇了桑木一跳。

猛一回頭,卻發現許連雲站在廚房門口的過道上,正背靠著牆喝水,一邊喝水,一邊微笑著望著自己——那杯水本來是倒給桑木的,這會兒,差不多已經讓他喝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