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深深感到自己被邊緣化了。
最近幾天,丞相病情據說急劇惡化,來來往往進出於中軍帳的,都是楊儀、薑維、費禕這些人,居然沒有來找我魏延!
魏延很憤懣,他始終覺得諸葛亮對自己有偏見。之前子午穀奇謀的不采納,第一次北伐時不用自己為先鋒而用馬謖,都深深刺激著魏延。先帝在時,我魏延就已經是漢中太守,獨當一麵,如今在你諸葛亮手下怎麼反而不能得誌?
諸葛亮所信任的人,在魏延看來都是碌碌之輩。薑維是降將,費禕是書生,那個楊儀更是可恥小人!全軍上下,哪個不對我魏延敬畏三分?唯獨楊儀,仗著丞相器重,對我愛搭不理。魏延有一次激動起來,拿著刀對著楊儀的腦袋威脅,幸好頭腦清醒,沒有釀成大禍,但兩人從此勢同水火。
諸葛亮死了,薑維、楊儀傳下丞相的遺令,讓魏延斷後。又是斷後!自從先帝死後,我堂堂魏延盡給你們辦些斷後、誘敵之類不上台麵的工作!我可是堂堂南鄭縣侯,楊儀鼠輩居然敢對我頤指氣使呼來喝去!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如今諸葛亮死了,難道我魏延還要唯楊儀之命是聽?魏延不想給楊儀打下手,他決定按自己的想法來。
這時候,費禕跑來了,問:“魏將軍,現在丞相歸天,你是怎麼個想法呀?”
魏延見到費禕很激動,說:“丞相雖亡,我魏延還在。丞相府的屬官們大可以自己發喪回成都,大軍留下來由我率領破賊,怎能因為一個人的死而廢國家大事?何況我魏延什麼樣的人物,怎能給楊儀打下手,做斷後工作?”
魏延越說越激動,當場想拉費禕入夥,跟自己一起聯名要求蜀漢大軍留下繼續打仗。
費禕閃爍其詞:“我想我還是回去為您勸說楊儀吧!楊儀是文官,不懂軍事,肯定會同意您的看法。”
魏延說好。費禕飛快跑出魏延的營帳,上馬飛奔而去。
魏延清醒過來一想,費禕和楊儀他們是一夥的呀,肯定是楊儀派來探我口風的。魏延派人打探楊儀軍的情況,探子回來報告:“他們已經按次序撤退,把咱們撂這兒了。”
魏延勃然大怒,率領本部人馬率先往回跑,一路燒毀棧道,想讓楊儀回不來。同時,魏延派快馬給朝廷上書,說楊儀造反了。
楊儀那邊,一看魏延想先下手為強,也不甘示弱,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往回趕,同時派出快馬往成都報告魏延已經造反了。
成都方麵同時收到兩邊的文書,都說對方已經造反了,不知如何是好。後主劉禪詢問眾臣,大家一致保楊儀而懷疑魏延。
劉禪當機立斷,派蔣琬率領駐守宮廷的宿衛營前往與楊儀合作消滅魏延。
魏延率先出斜穀,占據南穀口,率領軍隊攻擊楊儀軍。魏延、楊儀的私人恩怨終於激化為軍事衝突。
楊儀派王平來打魏延,王平嗬斥魏延軍的士兵:“丞相身亡,屍骨未寒,汝輩就敢如此?”魏延軍的士兵自知理虧,一哄而散。
魏延沒了軍隊,帶著兒子和幾個親信往漢中逃竄。楊儀派馬岱追擊,把魏延腦袋砍下帶了回來。
楊儀得意揚揚地把魏延死不瞑目的腦袋扔在地上,用腳反複踩踏,嘴裏罵罵咧咧:“庸奴!你還能作惡嗎?”
但楊儀也並不是勝利者。諸葛亮死前已經指定蔣琬為接班人。楊儀得到消息以後倍感失落,口出怨言。又是費禕,把楊儀的怨言上報朝廷。劉禪下旨:“革除楊儀一切職務,遷徙漢嘉郡為民。”楊儀到了漢嘉郡,繼續給朝廷上書,尖酸刻薄地攻擊現任領導人,朝廷再次派人下來緝拿他。緝拿的人還沒到,楊儀越想越害怕,自殺了。
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執政風格相對溫和。他主張休養生息,在事實上否定了諸葛亮的北伐戰略。蜀漢一時不足以成為曹魏的心腹大患,兩國邊界迎來了難得的和平。
抵禦蜀漢的最大功臣司馬懿,也由大將軍而榮升太尉。原本的大司馬一職,由於曹仁、曹休、曹真都是當上不久就掛了,讓人覺得不吉利,所以基本廢棄了。太尉已經是曹魏的最高軍銜,司馬懿成為曹魏軍界頭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