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reference_book_ids\":[725735507661475331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2018年上半年,一個音頻平台找我,想請我做一個音頻的節目,在最小的篇幅內盡可能地講清楚中國曆史脈絡。

我感覺這個事很有意思,因此答應下來。

一開始,談得很順利。但蓋好章的合同寄過來了之後,事情演變成了相聲《報菜名》。對方說,張老師,先別急,要不咱甭吃包餃子了吧?太費事了。咱們改幹飯氽丸子,多擱一斤香油,這麼大的羊肉丸子,一吃稀了呼嚕多好啊!也甭喝啤酒了。

我一聽氽丸子也不錯啊,我說,也行,那你重新起草一份合同吧。

然後過了幾天,對方又說,張老師,要不咱甭吃幹飯汆丸子啦!我們廚房改革了,電飯鍋壞了。再說氽丸子那東西它不瓷實。幹脆,咱們煎餅卷大蔥吧,我再給您來碗豆腐腦兒!外加兩個羊肉串兒。這個省事兒,其實也好吃著呐。

我說您慢走吧,外頭太陽大,您打點傘。

事兒沒成,但是《簡讀中國史》已經寫了一多半。而且這個題目觸動了我的興趣點。

我一直認為,要想看清中國史,必須了解世界史。

這件事觸發我把世界史脈絡和中國史大綱結合起來,寫出這本在世界史背景下觀察的中國簡史。多年以來,我的閱讀和寫作一直是信馬由韁的,但是這匹看似散漫的馬其實也有它的行走邏輯,那就是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拚圖。

這次寫作,就是提前把這張拚圖的大致輪廓畫出來。我把以前閱讀和思考的結果放到一個鍋裏燉了,結果發現它們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很多知識點發生了自我聯係、自我打通,寫作過程其實也是解決我自己許多困惑的過程。因此,這本書比我自己的計劃提前出現,也是我所有書裏寫得最快也最愉快的一本,實際寫作前後隻花了3個月。因為寫得非常愉快,很多想法不斷湧出,經常有放不下筆的感覺。

當然,我在此要鄭重聲明,這本書不是什麼學術作品,而是一本麵對大眾讀者的普及讀物。如同我以前的作品一樣,隻是“野狐禪”。我的寫作一貫無知者無畏,片麵而零散,充滿一己之見,因此肯定有很多粗疏和錯漏,不靠譜,不足為訓。

其次,這本書在寫法上並非均衡敘述。正如我以前的大部分作品一樣,我假設讀者已經有一定的曆史知識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為大家介紹一些讀者以前可能沒有注意到的側麵。因此,有些地方一筆帶過,有些地方則展開得比較充分。要想全麵地了解曆史,您必須閱讀更多基礎性的曆史作品。

第三,我還要說明的是,這本書大量地借鑒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家能夠看到,我在書中大量地引用了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還有秦暉先生、葛劍雄先生的很多觀點,有些觀點來自閱讀,有些則來自親炙和請益。此外,這本書還引用了徐良高、曹正漢、周振鶴、李稻葵、管漢暉、劉莉、陳星燦、楊師群、賴肖爾、馬德斌、薛湧、計秋楓、陳誌武、宋丙濤、麥迪森、茅海建、賀聖達、霍爾、尹保雲、張衛良、曹樹基、吳鬆弟、侯楊方、陳季冰、吳鉤、昝濤、雍正江、李俊麗、田雪梅、楊慧等學者的專著或者論文。當然,除了我提到名字的這些學者之外,應該還有很多掛一漏萬之處,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查閱了數百篇論文。另外因為這本書不是學術體裁,注釋難免有不規範處,在此我一並深致謝意和歉意。當然,我要說,這本書如果有那麼一點點價值,那主要是得益於我的廣泛閱讀和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鑒。如果說有什麼錯誤,那當然完全是我自己的責任。

在此我還要抱歉的是,這本書的部分內容,和我以前的作品有重複之處,比如春秋戰國部分與《中國國民性演變曆程》、清代部分與《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的重複。這主要是由於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涉及這兩個時段的內容,我的觀點並沒有改變。不同的書之間內容有重複,這是我被詬病的老問題了,在此也要向讀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