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晶與堵塞
CCCW防水塗料具有的滲透-結晶作用是該類材料區別於其他防水材料的最大特點。但結晶的抗滲作用又體現在哪裏呢?
曾經有人作過實際觀察:有一條滲水裂縫,起初1d的滲水量為100mL左右。1年後發現,1d的滲水量減少到10mL,隻有1年前的1\/10。其原因是,水泥石通過內部自身產生結晶,逐漸密實了裂縫,說明水泥石具有自閉能力。
筆者也作過具體觀察:在上海某大廈,地下室頂板因開裂長期掛珠滴水,裂縫開口約0.3~0.4mm。滴水量5~6滴\/min(少則2~3滴\/min)。沿裂縫有10cm寬的潮濕帶。施工時考慮到裂縫開口的寬度在CCCW防水塗料允許的自愈範圍內。因此,沒有開鑿堵漏槽,隻是用鋼絲刷清除裂縫周邊浮灰,先用快速堵漏劑幹粉擦抹滴水處(起臨時吸水、止水作用),然後,在CCCW防水塗料幹粉料中加入適量快速堵漏劑,配製成早強型防水塗料塗抹施工。設計塗料初凝時間為7~8min,在裂縫周圍作塗抹施工,塗層寬15cm左右,平均厚度為1mm。初凝後,裂縫又逐漸恢複滴水,但滴水略有減緩。第3d觀察,15cm寬的防水塗層沿裂縫中心大約有5~6cm寬的潮濕帶,掛珠的密度有所減小,水滴中出現白色渾濁物。第7d觀察,原來5滴\/min的掛珠,變成每5~6min滴一滴水,水珠中白色渾濁物明顯增加。第10d觀察,潮濕基本消失,但沿裂縫呈一條暗黑色帶,寬2~3cm。個別部位仍有掛珠,但地上已沒有滴水痕跡,水珠被白色結晶物包裹,水珠呈現完全渾濁液。第15d觀察,塗層表麵基本全部泛白,沒有發現返濕現象。曾經滲水嚴重的地方,留下白色的掛滴物,用手觸摸有一定強度。但易碎,碾開呈粉狀。
此外,通過觀察發現,出汗一樣滲漏的濕基麵用CCCW做防水處理後,0℃以下的環境,一般需要25~30d才能達到基麵基本表幹;10℃以上的環境,一般需要20~25d基麵基本表幹。20℃以上的環境,需要15d以上。30℃以上的環境,需要7~10d。時間最長的,環境溫度在-5℃左右,32d後基麵才完全表幹。
由此可見,結晶堵塞的抗滲作用是逐漸形成的。同時還受環境溫度、滲水量的影響。在局部滲漏的區域,如細小開裂縫、蜂窩結構、水泥石局部抗滲能力下降的地方,結晶能提高局部的抗滲能力,使局部的滲漏得到自愈。這表明,局部的細小裂縫、毛孔被結晶物所“堵塞”了。
以上現象說明,水泥石雖有自閉能力,但自閉作用相當緩慢。通過CCCW防水處理,不但有效提高了水泥石的自閉能力,而且極大地縮短了自閉時間,在短期內就能使滲水的孔縫得到堵塞。滲透是結晶產生的前提,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逐漸起堵塞作用;堵塞則是結晶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由此可見,GB18445-2001標準規定的一次和二次抗滲的2個28d,其實也就是滲透→結晶→堵塞的時間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