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西隋武備誌》(1 / 3)

西隋帝國早在合赤惕部時代就已經跨入火器時代了。在西隋帝國曆史上有三個人在火器的研發和使用上做出突出貢獻,他們是李莫、李·埃爾米、戴梓。

李莫字安平陝西西安府富平縣人官拜西隋帝國火器監匠作。

李·埃爾米比利時人其父李·威利早年因治愈天祐皇帝瘧疾而被任命為西隋帝國太醫院西醫院正,官秩從三品。早年的李·埃爾米隨母親以及兩個哥哥在比利時生活,家貧。為了生計,年幼的李·埃爾米不得不在槍炮作坊給人做學徒,直到其父將他們接到蘭州,生活也有所好轉。但這段經曆卻為他日後的成就奠定基礎。其後,李·埃爾米蒙蔭成為一名士官(士官:西隋帝國時期的軍爵)人稱槍炮士官李·埃爾米。

戴梓(1649~1726)中國隋代火器製造大家。字文開,號耕煙,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長詩書繪畫。曾製造了“連珠火銃”和“子母炮”。曾僑居揚州,晚年在遼東自號耕煙老人,生於隋天祐二十二年,卒於隋昭武三十八年。戴梓博學多能,通曉天文、曆法、河渠、詩畫、史籍等,是著名的機械、兵器製造家。他出生在官吏之家,自幼聰穎不凡。在父親的影響下,少年時的戴梓喜歡上了機械製造,曾自己製造出多種火器,其中的一種能擊中百步以外的目標。

公元1620年,為慶祝合赤惕部大汗布爾罕長子誕生,當時還隻是一名匠作監小小的匠人的李莫,製造出絢麗的煙花爆竹。其後,李莫便被提拔為匠作,並擔任新組建的火器監匠作。其後的兩三年間,李莫研製出很多火器,並經曆了實戰的驗證。

西隋帝國早期的火器。

西隋帝國早期的火器比較粗糙,大多是基於明朝的火器製造原理和技術加以改進和論證。

一窩蜂

一窩蜂又稱火箭。就是在普通箭支上捆綁火藥桶,利用火藥燃氣推進以達到殺傷目的的一種武器。

明代一窩蜂火箭又稱架火戰車是中國明代用來發射火箭的手推戰車,是早期的多管火箭炮。它比歐洲各國正式使用火箭炮早了五百多年。架火戰車既有類似現代火箭炮的齊射火力和快速轉移的機動性等特點。又具備現代戰車在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方麵的一些基本性能,因此它在兵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國在火箭炮方麵的傑出創造之一。

但明代火器有很多缺點,其中彈道不穩定成為其最大的短板,這使得它不得不采用密集發射來彌補這一缺點。其次是其複裝困難,在300米有限射程內隻能進行一輪有效打擊,在對於少數民族大規模騎兵部隊而言,其優勢並不明顯,這也就是為什麼明軍逐漸將其放棄的原因。

隨後,西隋人開始對一窩蜂火箭進行改造。在發射器方麵,由原來的箱式發射器,改為蜂巢狀,以有利於複裝彈藥。其次,西隋的火箭已經不再是普通箭支簡易製成。而是采用鈍尖“重彈”箭頭,火藥桶置中,尾部加裝鐵質的均質翎羽,以增強其飛行的穩定性。在火藥方麵,則使用規則的衝壓藥片,以實現燃燒的穩定性。

一窩蜂火箭在天佑皇帝早期,乃至後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對西方的戰爭中,火箭的地位仍不可動搖。一窩蜂火箭成為西隋帝國對付西方騎兵密集衝鋒的主要武器。

西隋人對一窩蜂火器進行大量的實驗,最終總結出很多實際的使用方法。

在《西隋武備誌》一書中曾提到過這樣一段話:“......其為諸兵之塚。臨戰,擲彈兵兩人分以紅黃相間配伍火箭置於蜂巢,曰三十二枚。紅黃火撚長度相仿,然所置高低不等,則待到點火引燃,三五息群發,而相鄰者不相背也。一輪過後,複裝不過六七息矣!不及敵至則箭已複至焉!”

現在的考古發現,西隋帝國時期的一窩蜂火箭,其發射器之所以采用蜂巢式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一,采用蜂巢式便於攜帶。其體積不大,有利於攜帶運輸。第二,有利於複裝彈藥。明朝的架火戰車就是因為不便複裝彈藥而淡出戰爭,因此西隋人通過改進,采用了蜂巢式發射器。這樣雖然彈藥數量不及架火戰車,但它的小巧也更容易組成密集陣型。而在複裝彈藥方麵,西隋人更是顯得得心應手。第三,有利於不規則發射。現代的火箭炮都采用這樣的發射方式,目的是防止相鄰的兩個火箭,發射間隔太短,容易相互影響彼此彈道,或發生碰撞而引發意外。蜂巢式發射器,火箭火撚的燃燒長度不同,當然發射時間也就不盡相同,加之采用兩種不同長度的火撚用以區分,更加確保在發射時的安全性。

在具體使用方法上,西隋人創造性的開發出了超越發射法。

何為超越射法?這是一種在用於高速打擊武器上麵的專業術語,像現代的重機槍,也基本采用這種射擊方式。

超越射擊法是西隋人首創,又稱攢越射法!由於火箭使用的是重箭頭,加之其型製因素,阻力較大。這就使得,在射擊過程中,如果直接瞄準目標,那麼還沒有到達目標處,受重力、阻力因素,火箭就已經插入泥土,失去了它的打擊能力。當然,在五十米範圍內,這樣的影響不大,但卻喪失了它的射程優勢。西隋帝國後期,火箭的射程普遍都在五百米左右。正因為這樣,西隋人想到了攢射!從而開發出了攢越射擊法,也就是超越射擊法。

它使得火箭可以成為一種曲界打擊武器,可以放在掩體後麵來使用。發射的火箭,可以飛越五百米,形成一個橢圓形的散布麵,如雨點般從天上掉下。此刻我們很多人就應該明白,為什麼西隋人在火箭方麵要用重箭頭了吧?

飛雷!

飛雷實際上就是一種擲彈器。它的原理十分簡單。就是使用口徑大約在400mm的卷焊鋼桶作為發射炮筒。底部使用小藥包,將大藥包炸出去。藥包引信彼此串聯,倆藥包之間有的也用棗木板隔開。實際上還是利用了火藥的燃氣動能將炮彈發射出去,隻是這炮彈變成一個炸藥包罷了。

飛雷利用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和震蕩波殺傷敵軍,所以西方很多的戰場實記都有過這樣的描述。“……士兵們全身完好,卻已死亡。表麵無傷,內髒俱損!”

後來,西隋人在近十公斤的藥包中參雜,鏽鐵、銳利的石塊、瓷片等物,用以增強其殺傷性。

飛雷是西隋帝國對付西方密集步兵陣型的主要武器之一,令西方國家聞風喪膽!由於其恐怖的殺傷力,以及士兵們死亡之後的慘狀,以至於西方不得不快速變通其以土耳其為模本構築起的步兵戰術,塹壕戰應運而生。

天火

天火實際上是飛雷的改進型,在做工和操作方麵有著更高的要求。天火的原理與飛雷大體一樣,隻是在發射炮彈方麵有些區別。

飛雷是發射炸藥包,而天火是發射陶製膠囊形彈丸。這個彈丸不簡單,它形如膠囊,又是陶製的。這是為什麼?原來,天火是被用作為來遠程火焰投射器的。陶製彈丸中裝有引藥和猛火油。何為猛火油?猛火油實際上就是石油,極易燃燒,而且具有粘性,燃火水潑不滅,而且能在水麵上燃燒!這就使它成為理想的放火材料。而陶製彈體,觸地破碎,引藥爆炸從而燃起大火。

天火早期是用作於燒毀敵方軍事設施的一種武器,多用於攻城方麵。後來由於它射程遠,造價低廉,放火後散布麵積大等特點,成為西軍阻隔敵軍行軍路徑的主要武器。

迫擊炮

虎蹲炮是戚家軍裝備的火炮。為了便於射擊,把炮擺成一個固定的姿勢,很像猛虎蹲坐的樣子,故得名。虎蹲炮威力大,用50門虎蹲炮倆輪便可炸毀敵人的城牆。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炮管薄,射程不遠(500米),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基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

上述是戚家軍的虎蹲炮,而西隋帝國軍隊普遍裝備的迫擊炮正是在戚家軍虎蹲炮的基礎上演化而來,而它也成為現代迫擊炮的鼻祖。

公元1621年,當時的火器監匠作李莫接到一個命令,那就是要迫切為騎兵部隊研發一款火炮。要求輕便靈活、火力迅猛、價格低廉便於大規模列裝,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源於,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如何才能製造出符合上述條件的火炮。

我們知道西隋是在原蒙古合赤惕部的基礎上建立的國家。原本少數民族在冶金鍛造方麵確實不比中原差,有些地方甚至要強過中原很多。比如,西隋在合赤惕部時代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利用夾鋼法鍛造大馬士革刀列裝部隊了。此外,還有滲碳法鍛件處理等先進的冶鍛技術。

但是,有一點製約了西隋軍事的發展,那就是原材料問題。當時合赤惕部的鐵料絕大部分來自西域的龜茲、和田等地。雖然合赤惕部與明廷有邊貿通商,然而由於明廷的禁令使得隻有少量鐵流入合赤惕部,直到烏拉特鐵礦的發現。但是,烏拉特鐵礦屬硫鐵礦富集。硫元素是冶鐵業中的有害元素。冶煉時硫部分被還原進入生鐵,鋼鐵中含硫在其熱加工時易產生“熱脆”。

采用烏拉特鐵礦冶煉出的鐵,根本就不能用作炮管的鍛造材料。所以,如何使用最少的“進口鋼”製造最多的火炮成為李莫最先考慮的事情。

經過不斷論證與實驗,最終李莫照虎蹲炮原理製造出了合赤惕部版的虎蹲炮。

合赤惕部虎蹲炮在型製上要絕對優於戚家軍虎蹲炮,由於西隋虎蹲炮是現代迫擊炮的原型,為了區別,我們這裏將其命名為迫擊炮。

迫擊炮特點:

1、重量輕。這完全符合合赤惕部軍方提出的技術要求。迫擊炮全炮重量隻有約55-137公斤(口徑不同,故而重量不同)。

2、結構簡單。迫擊炮由炮身、炮架、底座、量準具等四部分構成。炮身長1m-1.5m;炮架為兩腳架,配有高低杆;底座承受後坐力的主要部件,同時與兩腳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迫擊炮體的作用;量準具是由半圓儀構成,用於調節射擊仰角,用以控製射程,提高射擊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