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地依然成為一片汪洋,水麵上到處都是百姓浮腫的屍體。

魏武隻能分出人來清理屍體,同時帶兵援助樊城。

許多屍體沿河而下,加重荊州瘟疫,而關羽又開始不斷催收糧草,各郡苦不堪言。

於是呂蒙便借機白衣渡江。

白衣便是搬運屍體的撈屍人。

最後關羽敗走,荊州各郡竟然無人前來救援。

……

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同年冬季,十月,乙卯劉協在高祖廟祭祀,報告列祖列宗,派代理禦史大夫張音帶著符節,捧著皇帝璽綬以及詔書,要讓位給魏王曹丕。

曹丕三次上書推辭,然後在繁陽築起高壇,辛未,登壇受皇帝璽綬,即皇帝位。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號,大赦全國。

魏武繼續擔任大魏太仆。

……

黃初七年,因曹洪案牽連魏武,故魏武被打入大牢並要處死,群臣前去說情,沒能奏效。

魏武之妻曹芙求見卞太後,希望能饒魏武一命。

……

黃初八年,魏武被貶為庶民,曹丕卻歸還了魏武所有的家財,但魏武卻依然被關監獄之中。

此時魏武已有六十三歲。

……

同年五月,曹丕駕崩,太子曹叡即位。曹叡念魏武年長於是讓其留在許昌與曹芙一同安享晚年。

……

建興五年,諸葛亮聯合鮮卑軻比能入侵中原。軻比能麾下有二十萬騎兵,曹叡以主力抵禦軻比能,而對諸葛亮北伐軍則以完全防守之勢!

之後,軻比能勢如破竹,攻下河套四郡。

……

太和二年,十一月。諸葛亮再次聯合軻比能共伐曹魏。

魏武得知此事後,隨即寫下《請戰禦邊表》。

臣武,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於陛下:

近日,臣聞逆賊諸葛亮,竟與北方鮮卑軻比能勾結,意圖侵擾中原,臣聞之,心憂如焚,夜不能寐,披衣起坐,思及國家之安危,社稷之存亡,臣雖已過耳順之年,然報國之心,未嚐稍減。今國家有難,臣豈能坐視?願挺身而出,為國分憂。

臣自年少時,便征戰邊疆,至今已三十餘載,深知遊牧部落之作戰特點,其騎射驍勇,行動迅速,然亦有其短處可破。臣曾屢次與之交鋒,頗有勝算。今諸葛亮聯合軻比能,雖勢大,然臣料其內部亦必有隙,可乘之機,不可失也。

臣聞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臣於邊疆治理三十餘載,深知地形地貌,亦與邊疆各族有交往,頗得其心。若以臣為帥,領兵北上,必能抵禦外侮,保境安民,以盡臣子之責。臣雖老矣,然壯誌猶存,願以餘生之力,報效國家。

臣又聞,古之忠臣,皆以國家為重,個人生死為輕。臣雖不才,亦願效仿古人,為國捐軀。若臣有幸建功立業,皆陛下之威德所致;若臣不幸戰死沙場,亦無怨無悔,隻願陛下能念臣之忠心,恤臣之後。

今國家危難之際,臣願請纓出戰,以盡臣子之責。伏望陛下賜臣兵馬,許臣出征。臣必竭盡所能,以報陛下知遇之恩。臣之家人,亦願隨臣出征,共赴國難,以表臣之忠心。

謹以此表,上達天聽。伏望陛下聖裁,賜臣出征之機。臣不勝感激之至!願陛下龍體安康,國家昌盛!

臣武,頓首再拜,謹啟。

……

曹叡看後感動不已,便同意魏武出兵北伐,封魏武為征北大將軍,領燕國相,封魏公。

……

七年後魏武斬殺軻比能領兵返回,病逝於薊城,臨死前勸其子魏源將他屍體與劉文君同葬於薊城北。

……

等魏武再次睜開眼後,便見自己躺在醫院之中,父母都陪同在床前。

等到魏武退伍後,便被安排在機關工作。

這一日,魏武得知在首都北麵發現一座魏晉時期的古墓,夫妻合葬墓,便請了一天假開車前往觀看。

展區內,燈光柔和,中央陳列著那座古墓的複原模型,以及從墓中出土的各種珍貴文物。魏武的目光在一件件展品間遊走,最終定格在一塊熟悉的玉佩上——那是劉文君送給他的配飾,上麵雕刻著細膩的花紋,仿佛還殘留著她的溫度與氣息。

看到這玉佩,魏武的心猛地一顫,那些塵封的記憶如同潮水般湧來,讓他不由自主地握緊了雙手,眼眶微濕。

就在這時,一個溫柔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您也對這件玉佩感興趣嗎?”

魏武轉過身,視線與一位正凝視著玉佩的女子相遇。那女子麵容清秀,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竟與記憶中的劉文君驚人地相似。

不,這不僅僅是相似,魏武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確定——她就是劉文君。

……

跨越千年的重逢,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全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