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淪落成為雇傭兵)(2 / 3)

完畢後,我把這些記錄下來,然後走回去,開始思考怎麼樣部署防禦設施和訓練。

(3)

我回去後就開始思考整個的部署與訓練的狀況,首先在各個製高點上各部署一挺高射機槍,然後再安排一個火箭筒,然後再布置一組狙擊手掩護機槍和火箭筒,防止敵人的小股部隊的偷襲然後在房頂也布置四組狙擊手,專門攻擊敵人的前線指揮官。在山下在布置潛伏的一到兩組狙擊手,專門確定敵人的總指揮部的位置報告給我,我再利用武裝直升機打掉他,這樣他們就完了隻能撤退,而且必要時能夠讓這些狙擊手從敵人的背後開槍,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傷亡。

我把所訓練用的器材和武器都羅列在筆記本上交給旁邊的瘦高個。“把這些東西用最短的時間裝備齊全,數量足,夠這些人訓練作戰使用,另外在準備一些帶數字的號碼牌,要能掛在身上的,然後把所你們當中當過兵的人找來,一千多人我訓練不過來,我訓練這些當過兵的,然後讓他們去訓練剩下的人,我再訓練20個成績優異的做狙擊手,這樣兩不耽誤,還有把所有的裝甲車和坦克車藏到別的地方去,這裏用不上,直升機隨時待命。”

“黑狼先生,我得先去請示一下老板,他同意了才能辦到這些!”

“好吧!”我無奈的笑了一下。

過了一會他過來對我說老頭子已經同意,現在馬上去辦,隻是集合人員需要點時間,讓我耐心等等,明天人會全部到齊。

第二天,大約九點鍾,他們的人就到齊了,一共50人。

“從今天開始,由我來訓練你們,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你們訓練成擅長特種作戰的特種兵!”

我的話剛說完就一陣唏噓,有一個臉比較黑的站出來說:“憑什麼呀,我們這些人自打退伍之後就在這裏幹,個個都是叢林戰的高手,憑什麼我們要聽你的,有本事你跟我們露兩手,和我們比劃比劃!!”

“可以啊。”

話還沒說完這家夥一個鞭腿就上來,我往旁邊一側身,躲開了同時又一個蹬腿把他踹到了,他還不服氣,又衝了過來,我一個轉身繞到他的後邊,使勁的踢了他一下,他就摔了,這一腳,踢得不輕,大約愣了幾秒鍾才緩過神站起來,這回他老實了。

“還有誰不服的站出來!!!”沒人吭聲。

“沒問題就好,明天開始正式的訓練!!!!”

(4)

於是我就把在特種部隊學到的一切都教給他們,像是爆破拆彈,等等一係列的東西,由於都是老兵,所以訓練比較順利,一個月之後就已經初具戰鬥力,兩個月後就已經完全要比武警強了,然後我就組織了一次考核把前20名的家夥留下進行狙擊手訓練,剩下的讓他們回去對他們的下屬進行訓練。

首先,當然是需要讓他們學習如何測算風速、溫度、適度這些對狙擊行動很重要。於是我就把測算算風速的要領一步步的說給他們聽,在這之前得讓他們先學會測距,於是我就找了那個瘦高個問他要測速儀,這幫家夥的效率還挺高20天前就準備好了所有裝備,然後我就把測速儀發給他們每一個人。開始教學第一課測距。

野戰測距的簡便方法

使用瞄準鏡測距盡管快捷準確,但隻會依靠瞄準鏡測距的射手還算不上是一名真正的狙擊手。在戰場環境中,很多情況下無法使用瞄準鏡測距,這時,狙擊手必須使用一些簡便的方法來判定距離。

跳眼法,是中國軍隊常用的簡便測距法:觀測者閉上右眼,右手臂向前伸直,豎起大拇指。在目標上選擇一個點,以大拇指左側與之對準。手臂不動,再用左眼觀測,記住此時大拇指左側對準的位置,並估算該點距離遠目標點的距離,然後乘以10倍,便是觀測者與目標間的距離。其原理是人兩眼瞳孔的間隔約為自己臂長的十分之一,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點至目標距離。經驗不足的人使用跳眼法會產生較大誤差,不久前去世的誌願軍優秀狙擊手張桃芳最擅長此法。在上甘嶺狙擊戰中,張桃芳使用的莫辛?納甘步槍沒有本性瞄準鏡,測距主要依靠目測,而3個月斃敵214名的戰績,也證明了熟練使用跳眼法測距的準確度。

據資料刊載,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勤人員也有一種簡便的拇指測距法,與跳眼法不同,這種測距法的目標隻能是步行的人。測距者將右臂伸直,豎起大拇指,對準目標。如果目標一步剛好跨越了整個指甲的寬度,距離約為50碼,2步100碼,3步150碼,4步200碼。這種方法的測量極限隻有200碼,因為如果拇指寬度進行5以上的等分,誤差將會大大增加。

在遠距離測距時,西方特種部隊還流行一種“足球場測距法”。狙擊手可以借助熟悉的足球場長度(約為100碼)將待測距離分為幾段來估測。當距離超過500碼時,“足球場測距法”的誤差就比較大了,這時狙擊手可以先在自己與目標之間選擇一個中間點,然後用“足球場測距法”測量這半程的距離,之後加倍便得到所求的距離。

無論是跳眼法、拇指測距法,還是“足球場測距法”,由於都是主觀判定,因此誤差在所難免。為了求得一個較為準確的數值,狙擊小組可以采取幾個隊員分別測量,然後取平均值的辦法,這要比一個測定的數值準確。

如果一名狙擊手足夠細心,他會發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可以為測距提供準確的參考。電線杆是最典型的例子。通常,為了節省開支,任何一家電力公司都會盡可能少地埋設電線杆,並且電線杆之間的間距是固定的。當然,在一些特殊地形上,有可能會加裝一根電線杆,這在測距時要注意到。

此外,還有一些常識需要在測距中注意。

測量時顯得比實際距離近的情況:

1.從高處俯視時

2.沿直線(如公路、鐵路)觀測時

3.目標在雪地、沙漠等平坦表麵時

測量時顯得比實際距離遠的情況:

1.仰視時

2.目標處在峽穀、高牆等高大的物體附近時

3.目標處於較小的視場內,如穿越小巷時。

然而他們在這些方法中隻有會用跳眼法,原因是中國軍隊裏用的最多的就是這個,所以我也推薦他們是這個方法。

接下來,就是修正風偏。

一位著名的射手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般射手研究彈道,高手研究風。聽起來玄機四伏,卻一語道出了射擊的精髓。首先,修風偏隻會出現在遠距離精確射擊時。另一方麵,如果說測量距離狙擊手還可以依靠觀瞄器材,那麼修風偏狙擊手隻能靠自己的經驗。

電影《生死狙擊》中,狙擊手斯瓦格受命製訂一項在1600米處擊斃要人的計劃。這種超遠距離的狙擊難度極大,子彈要在空中飛行幾秒鍾,由於目標身著防彈衣,必須要狙擊目標頭部。狙擊當時溫度、濕度、風力、風向、甚至連地球自轉的因素都要考慮進來。影片中,斯瓦格事先測定好了所有數據,在擊發前的最後一刻,斯瓦格死死盯住目標身後的旗幟,他是在測算風速和風向,以修正風偏。在那一刻,風偏一舉成為準定子彈是否命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記者曾向解放軍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設計教研室的教員們請教過風偏的問題,這些解放軍射擊高手們的經驗是:100米的距離根本不用考慮風偏,風還來不及施展威力,子彈就已經飛到了。如果射擊距離在200米,那麼射手擊發前要酌情修正風偏。當距離在300米時,即使3級微風的橫風(風速約4米/秒),也會讓子彈依稀約半個人身。美軍狙擊專家也做過類似的試驗。當風速4.4米/秒時,使用.308(7.62毫米)子彈向400碼(約合365米)外的目標射擊,橫風會使子彈側偏34.5厘米。

要想修正風偏,首先要確定風向。風是空氣的流動,肉眼無法看見,但風與水的流動比相像。因此,為了更好地理解風的特點,我們可以把風想象成水流。當風吹過平坦的地勢時,因氣流沒有早於阻礙,因此氣流比較均勻。此時的風向最好判定。然而,當氣流遭遇障礙物(如樹木、建築物等)時,氣流被分割開,如同水流繞過障礙物一樣。在障礙物的間隔下,氣流會出現撞擊的情況,也就是說在某些區域,風向可能是相反的。對狙擊手來說,判定自己與目標區間的風向,尋找到表明風向的證據,是比較困難的,也是很具有挑戰性的。也許一名狙擊手可以很快在靶場上打出好的環煺,然而在野戰情況下,學會判定作戰區域複雜風向測需要長時間的磨練。

風向測定好後,狙擊手還需要測定風速。狙擊前的風速測定同樣非常複雜。一方麵,狙擊手大多隨身攜帶一個靈巧的小測風儀,但這樣隻能測定狙擊手所在位置的風力,而這一點的風力對於狙擊的精度影響並不大。狙擊手急於了解的目標處及子彈飛行區間的風力、測風儀是測不到的。這時,就要求狙擊手能夠利用地物的變化來判定風速。

除了通過地物征象測風,一些經驗豐富的狙擊手還利用幻影來測定風速。這時據說的幻想並非海市蜃樓,而是通過瞄準鏡觀察地麵熱波形成的幻影。測距時,狙擊手將瞄準鏡聚焦在目標處,然後旋動調焦鈕,使景物變虛,此時,升騰的地麵熱波會變得非常清晰。瞄準鏡觀察地麵熱波的幾種典型情況:1.幻影垂直升起,表明無風;2.幻影傾斜60度,此時風力大約為0.4米/秒-1.2米/秒;3.幻影傾斜約為45度,風力大約為1.6米/秒-2.8米/秒;4.幻影平行於地麵,風力大約為3.2米/秒-4.8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