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2)

公元2340年,由於基因技術及生命科學的不斷的進步和完善,人類的生命周期成倍的延長,地球人口不可阻擋的突破了400億。

擁擠的空間和過度的資源開采,使早就不堪重負的自然環境更加的惡化。幾百年前本來就荒涼貧窮的非洲大陸,如今四分之三的地方在地圖上用上了統一的名字:撒哈拉沙漠;而歐洲的東部,亞洲的西北部也是沙漠化嚴重,一片荒蕪;反而幾百年前,人類社會擔心的溫室效應所帶來的海平麵升高的擔憂,隨著人類不斷分離海水製造氧氣和氫氣(作為石油的替代能源),下降了50多米。沿著沙漠邊緣,人類種植的防風林,壘砌的防沙牆,綿延上萬公裏,儼然成了月球科學基地工作人員肉眼能分辨的地球標誌。沙塵暴,酸雨,龍卷風成了每天氣象預報裏不可不播的主題。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昔日的藍色珍珠,已經變成了營養不良的土豆。

麵對日益嚴峻的人類生存危機,各國政府終於暫時放下了彼此之間延續了幾千年的勾心鬥角,各國領導在全球最大的城市上海彙集,召開了一次長達20天的全球會議。會議結束後,各國領導達成了一致的意見:成立地球聯邦,拯救地球!全球各領域的科學家在會議後,陸續的進入新成立的月球聯邦科學基地,全球的資源也不斷的整合,研究目標隻有一個,人類要繼續生存下去。

公元2360年,第一台靜電力動力係統研發成功(掌握高中物理學知識的人都知道,靜電力是萬有引力的2.3*10的39次方),人類出入地球的飛船能源消耗大為減少,而飛船的規模不斷的加大,短短的十年時間,飛船的噸位突破了10萬噸,各類的考察飛船,資源采集飛船孕育而生,隨著技術的不斷的完善,小行星帶遍布了聯邦的資源采集船,源源不斷的向聯邦輸送著各種各樣的礦產資源。到了2380年,人類在火星上建立起第一個人類科學基地,真正意義上走出了地球(月球隻是地球的衛星)。

公元2405年,火星科學基地宣布成功的使用粒子加速對撞機,人工的製造出了原子大小的反物質,並且使用真空容器加已儲存,當它在後續試驗中與正原子相撞湮滅時,瞬時釋放出來的能量達到了一座大型發電廠一年發電量的總和。人類的能源應用從化學能時代,進入了反物質時代。人類的探索飛船更換了新的反物質能源供給係統以後,探索的觸角伸向了太陽係的邊緣,越過了冥王星,接觸到以前隻能在射電望遠鏡關注下的奧爾特雲。

公元2417年,科學家證實奧爾特雲內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被發現,困擾了人類幾千年,令無數科學家一生尋找的尼碧如(Nibiru(PlanetX),第十行星歸入了太陽係的懷抱。公元2423年,人類探索考察船,夢想號從尼碧如返回,帶回的樣本和實驗數據證明,尼碧如不是太陽係的本地居民,應該是數億年前經過太陽係邊緣時被太陽的引力所捕獲的。接下來,在華裔科學家關宇勝的主持研究下,證實尼碧如是原來所在的恒星星係主恒星的外圍的一顆行星,在十幾億年前,由於其主恒星超新星爆發,形成了中子星,而尼碧如由於主恒星的外殼向外膨脹時,被拋出了原來所在的軌道,在宇宙間流浪,直到在太陽係安了家。更令人興奮的是,關宇勝在尼碧如帶回的表麵樣本中,提取了主恒星爆發時拋射出的物質堆積在尼碧如表麵的殘留物,將其精煉萃取之後,和鈦等其他元素合成後生產出來的金屬,不但更輕,強度更大,在輸入能量之後,在其表麵形成了與物質含量成正比的離子流,相當於一個防護罩。為了表彰華裔科學家關宇勝的傑出成就,聯邦科學院采取了他的提議,將這一物質命名為“炎黃”,其與其他元素合成的金屬也被統一稱之為炎黃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