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人心和組織(2 / 2)

陳東臉『色』有些難看,沉默了片刻,終於道:“權宜之計,以捐生募集錢糧,興許是個辦法。”這事情乃是一些州縣的理學社士紳先提出來的,每年捐納錢糧伍佰貫以上,就可以進縣學。東南一縣之地,出得起這筆捐納錢的富戶大約有數百家。一縣之地若有五十個捐生,那每年可得錢糧兩萬五千貫,足以支付五百禁軍平常一年的開支了。招募的義兵許多都是自備衣袍,輜重,隻要鄂州配給鎧甲、戰馬等市麵上難以購買的軍需。這麼算起來,單單荊湖南路一地的捐納,就可養兵近兩萬人。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陳東困於錢糧,又要和蔡京等『奸』黨爭奪人心,權衡各種利弊,終於還是答應了這個辦法。

“縣學捐生?”趙行德疑道,“雖然東南富庶,有數萬貫家產的上等富戶也不少。但每年捐納500貫,也不是個小數目啊。縣學庠儒的身份,能值這麼多錢?恐怕......”

“若按黃舟山先生之說,縣學庠儒已經大不尋常了。”陳東緩緩道,“州縣官吏都是他們推舉出來的。庠儒的身份清貴,可以見官不跪,不經縣學,不受縣官審問,不怕牢役之災。江南有幾個縣,真的是......”陳東搖了搖頭,在理學社影響下,現在遙遵北狩官家而不奉遼賊『亂』命的州縣大概有一百多個。其中一些縣裏是理社中人在『操』持局麵,另一些縣則是當地的士紳把持著,個別的地方,真正理社中人反而被排擠到了一邊。這些大戶人家族人眾多,又廣置產業,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遷徙避禍的。陳東倒不擔心這些人投靠遼軍,因為遼軍一到,必定大掠全城,首先遭殃的就是這些富戶鄉紳。隻是現在還要刻意結好,免得他們投向了趙杞和蔡京那邊。

“如此行事非議必多,你和理社的名聲恐怕......有損。”

“火燒眉『毛』,且顧眼下吧。”陳東搖了搖頭道,“漢朝時為了北伐匈奴,尚且賣官鬻爵。遼軍勢如破竹,蔡京『奸』賊隻一味避敵。事急從權,若不如此,隻怕新軍還沒建立起來,東南半壁就已經淪陷了。為了挽回大廈將傾,既然趙行直不惜虛名,我陳東這點點名聲,又算什麼。”

趙行德沉默片刻,建議道:“既然如此,在鎮***、保義軍之外,不妨以州縣之名授予這些義兵軍號,以激勵護衛桑梓之心。”

陳東點了點頭,沒有說話,隻抬眼看著遠處。這捐生的事情,大違背他的本心,隻是形勢格禁之下又不得不如此,所以實在是不願再去多想它。若非趙行德一再追問,他甚至提都不想提起這事。

趙行德又道“蜀中可以運戰馬過來,但我估計等上萬匹戰馬運到的時候,也該是夏季了。盛夏時候,若是飼喂得不好,馬匹最容易橫生疫病。若沒有足夠的騎兵協助,要打敗遼兵就不那麼容易。養馬的草料,馬棚等,最好現在開始準備。將來騎兵屯駐的州縣,除了要圈地為戰馬建立馬場之外,至少要拿出三成的田地來專門種草料。”

“種草,養馬?”陳東一愣,又開始頭痛起來,“那糧食怎麼辦?”他還沒考慮到戰馬的飼喂問題。一經趙行德提醒,才想到對南方州縣來說,大規模養馬不但是個沉重無比的負擔,而且本朝許多重臣一口斷定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吃不飽飯,總比讓遼賊殺好。最低限度的騎兵是一定要維持的。”趙行德道,“這件事我們不做,就等於『自殺』,我聽說河北河南已經到處是草場了。”他歎了口氣。帝國的黎明450

趙行德原先也以為南方不可能養馬,但在這麼多年戎馬生涯以來,所曆地方尤多,沒有一個地方是不可能養馬的。細細想來,不過是朝廷公卿根本不懂馬政,下麵的州縣一味應付推諉。把戰馬分到戶去養,本來就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久而久之,三人成虎,不少人居然當真以為宋境真的無法養馬。對宋人來說,細細算賬,養馬確實不夠合算。維持騎兵的費用奇高。但在這個時代打仗若沒有足夠的騎兵,就憑空少了許多戰術上的選擇。細賬算得再清,也大不過國破家亡的代價吧。

請用戶自行鑒定本站廣告的真實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對於廣告內容不承擔任何責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