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塑像,看起來好凶啊!”
“你看他拿著一把奇怪的刀,好像是一位古代將軍!”
當眾人還在議論時候,楚雄眼底閃過一絲驚喜。
“看來這個季馬,還真當回事向他客戶打聽了。”
“竟然會送給自己一尊“關公”像。”
眾所周知,華夏民間被人們奉為財神的一共有四位。
南財神範蠡,靠做生意發了大財。
北財神趙公明,最後成了仙,護佑天下買賣公平。
東財神比幹,是商朝治國理財有方的官員,最後還有西財神關羽。
前三個財神我們都很好理解,他們都是跟“財”息息相關的。
但唯有關羽變成財神,卻令讓人費解。
關羽的形象一直是忠義仁勇,也被尊稱為“武聖”,但究其一生卻並沒有發現他善於賺錢和理財的記錄。
在民間傳說中,他也算不上富二代,隻是早年賣過紅棗和綠豆之類的。
充其量也隻算個小販,和“財”字一點關係也沒有。
而且在曆史上,關羽更是仗義疏財,謝拒了曹操的賞賜。
就這樣的一個人物,最後卻變成財神,多少有些令人感到不解。
在民間,有這樣一個說法:
傳說,關羽之所以能夠成為財神,名氣大出,其實最應該感謝的是他的鄉親們——晉商。
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是因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誠信經營,而關羽的義氣道德也使得他被眾多人所知。
在清朝晚期,小農經濟逐漸沒落,但商品經濟日益發展,商業往來也十分頻繁。
但當時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完整的科學體係作為佐證。
當時,商人們都非常敬重關羽。
甚至很多人、很多行業都把他忠義的道德品質用來提升自身和行業發展。
另外關羽也是山西人,所以晉商人們出門都把關公當作保護神。
而到了清代,山西晉商集團已成為華夏勢力最強大的商幫,他們在全國各地投資興建關帝廟。
隨著晉商越來越富,全國的商人也都開始模仿。
關羽一生雖然沒有經商發財的記錄,但他身上的很多品質卻為商界人士所看重。
當時,百姓求神拜佛的封建迷信信仰,使得關羽財神的名號更加響亮。
古人經商有句話。
對自己不義的錢財不可得,不義之財也不是我應該有的。
不孝的兒子的不是我的兒子,不守信者不得財。
而關羽恰好是忠義誠信的典範,商人也相信隻有以關羽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才能忠義傳家,富裕千百年。
晉商之所以能夠推動關羽財神爺在商業界的地位,是因為他們建立了一係列完整的商業體係製度。
開創了以義取利、誠信天下的先河。
而關羽則是當之無愧的代言人。
所以,隨著晉商遍布四海的足跡,關帝廟也遍地開花,關羽也因此奠定了他武財神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