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依然率領兵馬於虎牢關前駐紮,觀察著虎牢關的情形。
天險,兵多,若是沒有其他的董卓開拓者或者還不難辦,但是眾多董卓開拓者也駐紮在了虎牢關,及其難辦。
若要強攻虎牢,必定損兵折將,虎牢關隻能智取而不能強攻。
趙雲連派密探,打探虎牢關情況。
翌日,傍晚。
趙雲已經在大帳的地上鋪好了一張巨大的地圖,看見周依然二人大步入帳,笑道:“主公,你快來看看!”
周依然來到地圖前一看,心中大奇:“趙雲將軍,您這地圖如此詳盡,是怎麼弄到的?”隻見這張虎牢地區圖,山川河嶽、郡縣城池無不清清楚楚,甚至各城駐軍多少、存糧幾何,竟都是盡在其中。
趙雲撚須笑道:“不知地理何以為將?。”
他將佩刀連鞘摘下當做棍棒指點地圖,侃侃而談:“這弘農郡位於長安與洛陽兩大都城之間,北麵與河東郡隔黃河相望。在這一地段,黃河河道狹窄、水流湍急,因此渡河非常困難。而弘農多山,東部的崤山方圓百裏,山勢險要;從西到南是秦嶺向東延伸的、枯縱山、熊耳山和伏牛山,西部是華山,都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弘農諸城就這麼一條線似的分布在眾山包夾之中的狹長平原上。你看,這東南緊貼河南府的宜陽、新安、陸渾、東虢四縣地勢平坦,是弘農郡的糧倉;西北由函穀關向西走,黽池就坐落崤山中部窪地上;穿越崤山之後地勢重新趨於平緩,黃河在此和北上的燭水相交,陝縣、曹陽和郡府弘農城都集中在這塊小三角平原上,再向西,被華山所阻,道路蜿蜒向南,在弘農南二十裏處再次轉折向西,穿過著名的秦函穀關之後,就是弘農郡西接長安的潼津和華陰。”
趙雲在地圖上比畫道:“董卓原本命令張繡屯兵扼守黽池,自己將主力布置在虎牢,次兵力於弘農城和進行機動防禦。所以我原打算以一軍向西北前進,穿過函穀關,另一軍向西南進發,繞過熊耳山後在枯縱山腳下順著燭水向北偷襲虎牢,正麵十八路諸侯被董卓當成大敵,我這隻奇兵定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不過,這函穀關原本是秦代建立。當時的函穀關就是現在的弘農城,函穀道是弘農城以西的一條山穀。它東起燭水西岸,向西穿過果子溝、黃河峪、狼皮溝至桑田,全長三十餘裏,是中原進入關中的唯一東西通道。穀深二十丈,兩側都是不可逾越的絕壁,穀壁坡度最陡處幾乎直上直下,決無攀緣的可能。山穀崎嶇狹窄,穀道寬三丈,最窄處還不到一丈。有‘人行其中,如入函中’之說,函就是口腔之意,故此得名‘函穀’,地勢險惡之極。昔日戰國東方五國聯兵攻秦,就是為函穀關之險所阻,大敗而還,故此有‘天下第一險關’之稱。”
周依然道“元鼎三年時,武帝增設弘農郡。他先將函穀關向東遷移了三百裏,把秦代函穀關改名叫做弘農城,又重建關城於崤山之東,把新函穀關做為分割河南府與弘農郡的關隘。因此出現了兩個函穀關,黽池之東的函穀關是新關,弘農城就是秦關。中平元年,朝廷為撲滅黃巾軍而重置八關,其中將函穀關列為八關之首,這說得是新關。但如果以險要來講,新關根本無法和秦關相提並論。”
趙雲點了點頭,道:“根據情報來看,張秀部署得極為嚴密。首先,他在弘農城駐紮了兩萬守軍;其次,在函穀道中幾處險要都分派精兵扼守,還設立烽火台,一遭襲擊立即舉火以通消息;最後,張濟統率將近五萬的主力軍駐紮在京兆府和弘農交界處的潼津和華陰。這樣布置非常機動靈活,向西可以威脅長安,向東可以扼守函穀,可以說已經立於不敗之地。西涼軍將領個個驍勇善戰、經驗豐富,張濟可並非浪得虛名之輩。”
“張濟兵力調動的情報今天中午才到,我琢磨了半天,隻有個模糊的想法,”趙雲道,“主公,函穀道長達三十餘裏,我們是否能以一軍佯攻弘農,派別動隊翻越函穀南部的大山,穿插到函穀道中段突襲,解決那裏的烽火台之後反向沿穀道突破,兩麵夾擊拿下弘農。之後合兵西進,同張濟決戰。如今張濟的部隊駐紮在華陰潼津,補給基地肯定是弘農城。所以一旦奪取了弘農,即便張濟兵力再多也沒什麼可怕的。”
周依然搖頭道:“難度比較大,翻山越嶺對流民組成的別動隊來說倒沒什麼問題,可是突襲的隱蔽性不容易做到。我也讚同張濟補給基地在弘農的看法,所以一旦敵人發覺了我們的行動而點燃烽火,接到信號的他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出兵救援弘農。函穀這麼狹窄的道路,部隊根本沒法掉頭組織防禦。如果張濟順著穀道由西向東突擊我軍尾部,那別動隊不等打下弘農就已經全軍覆沒了。”
“既然如此,別動隊不如直接占領函穀中間的一處險要,卡斷張濟的補給線?”一位偏將琢磨道。
“不切實際,”趙雲沉吟,“別動隊實行機動迂回要求是速戰速決,自身的補給本來就不足。而張濟雖然以弘農為後援基地,但營盤中肯定會保存相當的補給物資。別動隊和張濟的主力拚消耗,十有八九會輸。”
“張濟指揮部倒是有蛛絲馬跡可尋,”周依然看著地圖陷入沉思,“每個將領都有自己的慣用戰術,看他這兩次駐守分兵,都是主力兵團置後做機動使用想必這就是張濟的習慣,所以他麵對西麵的李傕、郭汜肯定也是這種布置。華陰在潼津西麵,屬於和李傕郭汜勢力接壤的地帶,那麼張濟肯定是大本營駐紮潼津,小部隊防守華陰”思來想去就是找不出個可行的法子,周依然喪氣道:“看來隻有先通過崤山硬攻弘農城了。如果能有找到一條繞過華山的路”
趙雲忽然用力一拍大腿,大聲道:“主公,傳言當年韓信走子午道入川投奔劉邦後來暗渡陳倉複走此路,這捷徑就是一個山野老農指點我們不如趕緊挑出所有戶籍在弘農郡的士兵,一個個盤問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