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意料之外(1 / 2)

因為蘭德吉爾德將軍的及時回援,導致俄國占據聖彼得堡的計劃破產,而且蘭德吉爾德將軍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回去,而是將軍隊偽裝成一批流民。

在因格裏亞西南部小鎮納爾瓦,蘭德吉爾德偶遇到了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但是雙方都不認識,而且蘭德吉爾德是混在一群流民中間,彼得一世是在高高的馬上。

兩人的眼光不期而遇,蘭德將軍心想這肯定是一個俄國的高官,光那份氣度就隻有在瑞典的內閣成員裏見過,彼得一世則是感覺遠處的流民中有個人很特別,感覺根本不是流民。

隨即雙方都反應過來,隻不過蘭德將軍喊得是動手,彼得一世喊得是有敵人。場麵一時間開始混亂起來,流民太多,根本無法分辨哪個是敵人哪個是流民,敵暗我明,彼得一世當即下令撤退,蘭德將軍隨後掩殺,俄軍潰敗。事後得知是裏加方麵的瑞典軍隊後彼得一世果斷將圍攻聖彼得堡的俄國撤退,導致蘭德將軍緊趕慢趕到了聖彼得堡時才發現俄軍都跑了。

瑞典西線戰場進展順利,瑞典軍攻入丹麥的挪威首府奧斯陸,海戰也擊潰了丹麥海軍,瑞典海軍包圍了丹麥西蘭島,導致哥本哈根與外界的聯係完全中斷,瑞典又在港口城市馬爾默布置了一隻七千人的軍隊,這支軍隊加上海上的挫敗,迫使丹麥與瑞典簽訂了和平條約。條約規定丹麥承認挪威隸屬於瑞典王國,丹麥海峽的行商過往費由瑞典王國收取,丹麥退出反瑞聯盟。

得知丹麥單獨與瑞典求和後,弗裏德裏希公爵是坐立不安,現在已經是十一月中旬,庫爾蘭已經完全接收了整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整個國家機器都開始往這個地區輸送物資,對於這裏的改造和建設也已經起步,如果放棄那麼對整個庫爾蘭是絕對的傷筋動骨。但是要是不放棄,剛擊敗了丹麥的瑞典軍絕對是士氣高昂,而且連丹麥這個大國都抵擋不住,更不是庫爾蘭這個彈丸小國能比的了。

弗裏德裏希公爵現在隻能期望瑞典王國能無視自己,去對付俄國。或許他的祈禱還真起到了效果,瑞典國王査裏十二世率領兩萬大軍回師聖彼得堡,他決定要給俄國一個教訓,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得知後將軍隊集結起來,雙方在俄國北部重鎮大諾夫哥羅德相遇。瑞典雖然是勞師遠征,但是士氣高昂,俄國本土作戰,士氣也不低,但是俄國軍隊中火器配比太低,甚至沒有騎兵,而瑞典恰恰發揮了它火器密集、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雖然俄國成功的將瑞典拖入了肉搏戰,但是烏拉依然擋不住瑞典的子彈,最終,瑞典以傷亡五千人的代價大破俄國兩萬八千軍隊。俄國傷亡慘重,被迫求和,瑞典國內也對於長期的戰爭反感起來,人民厭戰情緒激烈,瑞典同意了俄國的求和。

瑞典擊敗俄國後索取了俄國的卡累利阿,保衛了芬蘭的側翼,同時由於戰勝了俄國,讓俄國短時間內無力發動進攻。瑞典的戰略態勢空前良好,東部俄國無力再戰,而波蘭陷於奧地利戰場,無法再對瑞典發動攻擊,在俄國求和後波蘭也與瑞典簽署了和平條約。西線戰場,丹麥海軍被打殘,瑞典海軍稱霸波羅的海,挪威的占領讓瑞典有了直接通往北海的出海口,並且還保護了瑞典本土的側翼,丹麥沒有了海軍和挪威已經對瑞典造不成威脅了。

第一次反瑞聯盟隨著諸國的戰敗而解散,瑞典一躍成為歐洲的仲裁者,尤其是波羅的海現在已經成為了瑞典的內湖,沿岸的普魯士、波蘭、庫爾蘭幾乎沒有什麼海軍。瑞典的勝利讓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驚恐不已,擔心再一次出現三十年戰爭的結局,於是波蘭、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簽署了和平條約。隨後,歐洲各國信使空前忙碌起來,在聯係中慢慢的形成了新的反瑞聯盟,聯盟成員有丹麥、漢諾威、普魯士、薩克森、波蘭、奧地利、庫爾蘭、俄國、英國、荷蘭。英國是出於傳統的政策,聯弱抗強;荷蘭是因為瑞典強製性的將荷蘭對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權取消了,轉而用瑞典商人進行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