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克裏特和邁錫尼文化(2 / 2)

邁錫尼的統治者,根據考古材料可分為豎井墓和圓頂墓兩個先後相繼的王朝。圓頂墓王朝出現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它統治時期邁錫尼國家進入強盛階段。原先,邁錫尼受克裏特影響較大,特別是在手工業和商業方麵,但是後來邁錫尼逐漸和克裏特展開競爭,並且獲得最後勝利。公元前1450——1400年間,克裏特的諾薩斯王宮為邁錫尼占領,標誌著邁錫尼勢力達到了頂峰。邁錫尼文化逐漸代替了克裏特文化,邁錫尼的海外貿易也代替了克裏特的海外貿易。邁錫尼式的圓頂墓出現於希臘各地,說明其勢力的廣布。

邁錫尼統治者在工農業中都使用眾多的奴隸。國王和神廟是最大的奴隸主,也是最大的土地占有者。派羅斯的一塊泥版文書記載,僅在某地段中國王就占地六十份,軍事統領占十份(每二、四份地約合一公頃),另據派羅斯的其他材料,普通農民每家占地則不足一份,這小塊土地不能養活全家,農民便必須租種國王或貴族土地。邁錫尼統治階級對奴隸和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使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奴隸和農民的反抗日益增加。統治者的對策是構築堅固城堡,妄圖以此阻擋人民起義的烈火,然而這些防衛措施不能挽救他們。公元前1400年左右,邁錫尼的諾薩斯王宮和克裏特的許多市鎮都被搗毀,沒有史料證明這是一次外族入侵,它可能是一次人民起義。從此克裏特奴隸製經濟走向衰微,邁錫尼的統治勢力也受到沉重打擊。邁錫尼文化的一個重大創造是發明了自己的文字,它從克裏特文字的線形體發展而來,現代考古發掘在派羅斯獲得了許多邁錫尼文字的泥版文書,成為研究這個時期的重要史料。

在邁錫尼文化後期(公元前十三——十二世紀),愛琴海東岸、位於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特洛伊城日益富裕,引起以邁錫尼為首的希臘人的重視。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初,邁錫尼及附近各國組成聯軍渡海遠征特洛伊(遺址在今土耳其的希薩立克,在達達尼爾海峽口東南),這就是希臘古代傳說中著名的特洛伊戰爭。據傳說,特洛伊城最後由於希臘人用了“木馬計”,終被攻陷,現代考古發掘在特洛伊古城遺址上獲得了一些證據,表明特洛伊城確實在當時遭到破壞。但是邁錫尼人在遠征中也受到很大損失。這次戰爭之後不久,從大陸北部又有一批名叫多利亞人的希臘部落侵入,他們滅亡了邁錫尼和其他奴隸製國家,使古代希臘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