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巫醫聽了,轉過身來道:“念咒語是為了驅邪,邪退了,病也就痊愈了。”
“你沒有看到病人已經昏死過去了嗎?”
“看來你會治病。那麼我要請教,這病究竟應該怎麼治?”
“非常簡單,清洗創口,然後進行牽引,使斷骨複位!”
希波克拉特斯對骨折病人提出的這種治療方法,是合乎科學道理的。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醫學之父,就把用於牽引和其他矯形操作的臼床稱為“希波克拉特斯臼床”。
為了抵製疾病是神賜予的謬說,希波克拉特斯努力探究人的肌體特征和疾病的成因。經過長期研究,他終於提出了體液學說。
希波克拉特斯認為,人的肌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和黑膽這四種體液組成的。這四種體液在人體內的混和比例是不同的,從而使人具有不同的氣質類型: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鬱質。疾病正是由四種液體的不平衡引起的,而體液的失調又是外界因素影響的結果。他對人的氣質的成因的解釋雖然並不正確,但是提出的氣質類型的劃分以及它的名稱,卻一直沿用到現在。
那麼,有哪些外界因素會影響到體液失調呢?希波克拉特斯專門寫了一本題為《論風、水和地方》的醫學著作,來論證自然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他指出,醫生進入一個城市的時候,首先要注意到這城市的方向、土壤、氣候、風向、水源、水質、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等,因為這些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有一次,一個病人下腹部絞痛,小便不暢,來找希波克拉特斯治療。希波克拉特斯診斷後,對病人家屬說,病人出現這種症狀,是由於飲用不潔的水的緣故。這種不潔的水在尿道中逐漸凝結起來,不斷地增大變硬,引起劇烈的疼痛;同時堵塞尿道,導致小便不暢。因此要飲用清潔的水。希波克拉特斯所說的病,就是尿道結石。他對這種病成因的解釋,與近代科學的解釋非常相似。
公元前430年,雅典發生了可怕的瘟疫。許許多多的人突然發燒、嘔吐、抽筋,身上長膿瘡,不久又引起潰爛、腹瀉。瘟疫蔓延得非常迅速,城裏到處是屍體,連享有盛名的雅典將軍伯裏克利也被傳染,不久死去。
當時,希波克拉特斯正在馬其頓王國擔任禦醫,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辭去禦醫職務,冒著生命危險,趕到雅典進行救護。到雅典後,他一麵調查瘟疫的情況,探求致病的原因,一麵治病,並尋找防疫的方法。不久他發現,城裏家家戶戶有染上瘟疫的病人,唯有鐵匠一個也未被傳染。由此聯想到,鐵匠打鐵,整天和火打交道,也許火可以防疫,便在全城各處點起火來。
希波克拉特斯還寫了一篇題為《預後》的醫學論文。他指出,醫生不但要對症下藥,而且要根據對病因的解釋,預告疾病發展的趨勢、可能產生的後果或康複的情況。“預後”這個醫學上的概念,正是希波克拉特斯第一次提出來的,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長期的醫療實踐和理論研究,使希波克拉特斯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他發現;人在40—60歲之間最容易發生中風;發生黃疸的時候,如果肝變硬,那麼預後是不良的;人死亡前,指甲發黑,手腳發冷,嘴唇發青,耳冷且緊縮,眼睛模糊。其中對垂危病人麵容的具體描述,被後人稱為“希波克拉特斯麵容”。
希波克拉特斯還在一篇題為《箴言》的論文中,輯錄了許多關於醫學和人生方麵的至理名言。如“人生短促,技藝長存”;“機遇誠難得,試驗有風險,決斷更可貴”;“暴食傷身”;“無故困倦是疾病的前兆”;“簡陋而可口的飲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飲食更有益”等等。這些至理名言至今還能給人以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