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薩珊波斯帝國(1 / 1)

薩珊王朝的建立者阿爾達希爾(226—242)原是安息屬下的波斯地區王公,224年起兵獨立,226年破泰西封,取代安息統治,建立了新的波斯帝國。『可*樂*言*情*首*發(www.klxsw.com)』阿爾達希爾的祖父名薩珊,所以新王朝又稱薩珊王朝(226—642)。阿爾達希爾取得政權,曾經得到拜火教祭司的支持。他為王以後,就宣布拜火教為國教。國都仍在泰西封。

有關這一時期伊朗社會經濟情況的資料很少。薩珊王朝後期編纂的法令彙編反映了安息和薩珊時期的一些奴隸製經濟情況。奴隸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本地人,他們可能由於債務或其他原因淪為奴隸;另一種是戰爭俘虜。神廟和貴族的莊園使用奴隸勞動,礦山和奴隸主家庭也使用奴隸勞動。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可以買賣、轉讓、抵押。奴隸主轉讓莊園時往往連同奴隸一同轉讓。這時出現了對一個奴隸實行部分解放的新現象。例如,有的奴隸被釋放1/4或1/10,也就是說他們勞動所得的1/4或1/10可以由自己支配,其餘仍歸奴隸主所有。這種情況說明奴隸製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危機已經發生。可是奴隸主隻肯用改良的方法來剝削奴隸更多的血汗,而不肯放棄這種剝削方式本身。農民人身一般是自由的。他們必須向國家納稅、服勞役。由於剝削沉重,許多農民被迫賣了自己的小塊土地。當時賣葡萄園的一些羊皮文書說明農民破產的情況是不少的。封建生產關係的萌芽在安息和薩珊時期已有發展,不過現有的材料還不足以作出具體的說明。

階級矛盾從薩珊王朝一開始就是相當尖銳的。由於統治階級以拜火教為國教,人民的反抗也以宗教的異端的形式表現出來。摩尼(約215~275)是泰西封附近的人,他吸取了拜火教的善惡二神說,創立摩尼教,指斥拜火教祭司奢侈**,攻擊社會上的貧富懸殊,認為這些都是惡的表現。他主張救濟貧困,禁欲獨身。結果他被國王處死,剝皮裝草,懸於城門示眾。可是摩尼教並未消滅,不僅在本國民間繼續流行,而且傳往外國。

薩珊王朝從一開始就繼承了安息的地位,長期與羅馬在敘利亞、兩河流域、亞美尼亞一帶進行戰爭。3世紀初至5世紀初,200年間薩珊朝波斯與羅馬發生九次戰爭。從5世紀開始,薩珊朝波斯在東北方又麵臨著經口厭噠人(白匈奴)的入侵。至5世紀後期,波斯甚至被迫向口厭噠人納貢求和。

長期的戰爭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公元5世紀末,爆發了馬資達克領導的起義。馬資達克同摩尼一樣,認為貧富不均是惡神的體現。但他克服了摩尼消極的禁欲主義思想,號召奪取富人的財產分給貧民,實行平均主義。這次起義由首都擴大到各省,廣大農民、城市貧民和奴隸參加起義,殺貴族,奪土地,分財物。國王科巴德(約487—531)可能想利用起義打擊那些有離心傾向的大貴族,偽裝信奉馬資達克教義。於是貴族們用陰謀廢了科巴德,立了他的弟弟。科巴德逃往口厭噠,然後借口厭噠之力回國複辟。後來他發覺馬資達克派越來越威脅到他自己,於523年陰謀誘殺了一批起義領袖。531年,他的兒子庫思老一世(531—579)鎮壓了起義,馬資達克和數以萬計的起義者慘遭殺害。這次起義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它曆時40年,範圍幾乎遍及全國,給了奴隸主貴族以沉重的、難以挽回的打擊,在客觀上為封建製代替奴隸製掃清了道路。

庫思老一世又同東羅馬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還奪取了也門。他死以後,薩珊王朝開始衰落。公元7世紀30年代,波斯開始受到新興的阿拉伯的進攻,642年在一次大戰中被阿拉伯人擊敗,波斯帝國土崩瓦解;波斯國王向東逃去,於652年被殺,薩珊朝波斯帝國就最終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