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東麵有幾座相連的荒山,常年沒什麼人上去,久而久之就變得死氣沉沉,除了樹林之外到處都是雜草叢生,以及不知何年何月的亂墳崗。到了夜晚,荒郊野外四處沒有燈火的這裏,更是顯得陰森恐怖。那貓頭鷹的咕咕叫聲,並沒有為寂靜的荒山增添些許生氣,反而更加的多了一分詭異,使人毛骨悚然。
就在這天夜晚,荒山上卻來了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年青人,腳踩登山靴、背著背包、穿著一身運動裝,左手拿著一根長有一米五的鐵棍,靠著右手手電筒的燈光在荒山草叢中穿行,向荒山深處走來。
“這路真他媽的難走。”年青人邊走邊抱怨著,“想不到身為Q大曆史係大好青年的我,也有半夜盜古墓偷挖別人祖墳的一天。老爸要是知道了我瞞著他幹這種事,肯定揍死我的。管他呢,把這種事情告訴他,他這個考古專家一定會把這個事情向上頭彙報,然後就是國家組織挖掘,到頭來可沒有我李秋寒的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管不了那麼多了。誰讓那件寶貝的價值,哪怕是比爾蓋茨那家夥也買不起呢?”
李秋寒之所以來到這裏,還得從他的一大愛好說起。因為有個考古專家的老爸,李秋寒受其熏陶也十分的熱衷於收藏及販賣古玩,雖然今年才十八歲上大一,但他的私人藏品卻已經有了不少的好東西。
就在上個月,他在古玩市場閑逛時偶然從一個老伯那,收購到一件五代時期的越窯玉璧底碗。玉璧底碗是一種流行於唐代中晚期以及五代時期的瓷器,由於是民間普遍用物,其價值也不是很高,唐代的因為留傳的少還好些,像五代的越窯玉璧底碗,其拍賣價格一般也就是一萬元左右而已。
花了三千多元,李秋寒收購到了那隻五代越窯玉璧底碗,得意洋洋的回到家,獨自一人在書房裏把玩時,卻一個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摔碎了。當時李秋寒那個痛哭流涕啊,恨不得摔碎的是自己,直罵自己是敗家子。
然而接下來的狀況,卻讓李秋寒頗感意外。當他懊惱了好一陣子,把摔成幾瓣的玉璧底碗撿起來準備扔掉時,卻意外發現碗底竟然是兩層中空的,裏麵的夾層中塞有一張厚厚的疊成四方塊的紙張。於是李秋寒把那紙張從碗底夾層中扣出來,展開來仔細一看後大吃一驚。原來那竟然是畫有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埋藏地點的藏寶圖。
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李秋寒當時就覺得這一定是當年五代時期,製作這個玉璧底碗的古代人跟他在開玩笑。換成普通人或許不知道,可他就是收藏古玩的人能不知道麼?
王羲之被譽為“書聖”,可以說是從古到今的第一大書法家,要說起他的代表作,當然首推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一”的《蘭亭集序》了。可惜王羲之生活的年代太早,過了一千多年到如今,王羲之的真跡別說《蘭亭集序》了,其它的也都是不見蹤影。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現今留傳下來的都是後人的摹本,最出名的摹本有馮承素摹本、褚遂良摹本、歐陽詢摹本,都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史料上記載是唐太宗李世民,用計從一個叫辨才的和尚那獲得,十分珍愛的收藏起來,死時將其殉葬昭陵。
至於它的價值,就連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些後朝人的摹本,也都是國寶級的東西,就更不用多說《蘭亭集序》的真跡了,那是任何人包括世界首富買不起也買不到的無價之寶。對李秋寒來說,不僅其經濟價值讓他難以抗拒,而且從書法藝術角度來看,對喜愛書法的他也是誘惑巨大的。
可是……這張有關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埋藏地點的藏寶圖,是真的麼?起初李秋寒怎麼也難以相信,不過當天晚上,躺在床上的他忽然想起一個傳說:唐太宗的陵墓在五代時被一個叫溫稻的軍閥盜掘了一小部分,據說《蘭亭集序》也在被盜物品當中從此失傳。
雖然現在的考古學家都說,唐太宗的陵墓沒有被盜掘,但時間過了上千年,又有誰能夠肯定呢?會不會這張藏寶圖,就是那個溫稻本人或親近的人所留下的?溫稻是五代人,而藏匿藏寶圖的那隻玉璧底碗也是五代出品的,倒是有這個可能性啊!越想越興奮的李秋寒再也睡不著覺了,從床上跳起來到書房拿出那張藏寶圖,反複看了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