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還有一點,那就是山洞內的詭異味道,讓袁祖銘有些不放心,因為這不是什麼動物或者是屍體腐爛的味道,以內這裏是湘地,多有毒瘴,萬一山洞裏的要是毒瘴的話,那他可就是自討苦吃了。所以在這一切還沒有確定的情況下,袁祖銘決定繼續前進。
不過當他徹底的了解過了這個山洞,並且得知了山洞內詭異味道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的時候,袁祖銘突然地感覺到,其實自己不用屯兵休整,帶著殘部就能夠奪回那個陣地,而且要是順利的話,憑借著山洞裏的東西嗎,或許自己還能夠重新打回蜈蚣關。這山洞裏麵有一座神像,雖然袁祖銘不知道這個神像到底是哪一位的,但是旁邊的石頭上卻刻著“盤王”兩個字,看到這兩個字,袁祖銘知道了,這位神像到底是哪一位神仙了。
而且也正是在盤王神像的後麵堆積了無數的彈丸一樣的圓球這些圓球大概有一個小西瓜那麼大,沉甸甸的,外麵應該是被什麼膠蠟一樣的東西封住了,所以有些黏手,上麵還有一個藥撚子,袁祖銘並不知道這是什麼,但是他身邊的跟他進來的一名士兵卻識得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
跟著他進來的這名士兵,雖然說是士兵,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名梯團中的參謀,姓白,白參謀對袁祖銘說起了這東西,原來這個東西,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就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大大有名的火器——霹靂炮。當然了,說是炮,卻與現在的野戰炮、山地炮有著天壤之別,這東西其實就是一個炮彈,或者稱之為炸彈,發射這些東西是需要一個裝置的,那就是投射裝置,當然了,如果對自己的臂力有信心的話,也可以選擇用手投擲。
霹靂炮這東西的威力當然是不能和現代的野戰炮相媲美了,但是說起來,其實如果這裏的這些霹靂炮都是那種能夠引火的彈藥的話,那麼這麼大的量,足可以點燃一座大山了,或許要是放在其他的季節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此時的季節,卻絕對是有可能的。
袁祖銘其實並不相信白參謀的話,首先是現在還不能確定這東西到底是不是霹靂炮,而且即便這東西就是霹靂炮,而且還是他所說的能夠引火的那一種霹靂炮的話,這麼多年了,幾百上千了,這東西估計早就已經廢了。所以袁祖銘對於白參謀的話,並沒有放在心上,不過白參謀卻不這麼認為。
他對袁祖銘解釋說,霹靂炮這種東西,發明與宋朝,南宋的時候,而且之所以他能夠確定這東西就是霹靂炮,不單單是因為這東西的造型與書籍上記載的一樣,而且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昔年南宋後期,宋軍曾為了鎮壓湘地土族而對這裏大批的屯過兵,所以配合上曆史,再加上這東西的糟心,白參謀確信這東西就是霹靂炮,而且白參謀還說,但是宋人發明霹靂炮的時候就想到了儲備的問題,火藥的東西尤其是那個時候的火藥的東西,最害怕的就是受潮,所以當製造好了火器之後,如果不投入使用,而是儲備起來的話,都會在這些東西的外麵封上蠟,用於防潮、防止火藥內部與空氣摩擦,從而引發意外。
袁祖銘聽白參謀這麼說完,他這才相信了這東西就是霹靂炮,而且白參謀提議,讓他離開山洞去測試一下,如果這個東西還能用的話,哪怕是威力有限,但是也能夠在必要時當做一種攻擊的手段,袁祖銘聽信了白參謀的話,拿著幾個霹靂炮離開了山洞,來進行測試,不測試不要緊,這一測試袁祖銘震驚了,他震驚的不是因為這些霹靂炮就是白參謀口中能夠引火的那一種,真正令他感到震驚是中國古人的指揮,多少年了,這些帶著封蠟的霹靂炮,竟然還能夠一展當年的風采,這如何令人不感到驚歎那?
而在驚歎之餘,袁祖銘確信,這東西就是他此時逆轉敗局的致勝法寶!而那個時候,連帶著炮彈襲擊吳佩孚、馬繼增的火球就是這個東西,當然了,原本這東西爆炸前外部是不會出現火焰的,但是因為藥撚長度有限,所以在進行拋射的同時,有不少就在半空中爆炸了,也就成了漫天的火球。
而袁祖銘所使用的拋射裝置其實很有趣,因為他沒有在山洞中得到專門拋射霹靂炮的裝置,所以他臨時的就選擇了,讓士兵們用自己的槍托當做拋射裝置,用背帶當做固定的綁線以及拋射時的引導線。也正是這樣,才出現了之前的那一幕,漫天火雨,突襲北洋部署!
而吳佩孚雖然非常的鎮定,同時也保證了必要的反擊,但是有一句話說得好,兵敗如山倒,如果山下的部隊能夠像他這樣組織抵抗反擊的話,或許他們還有機會,但是其並沒有如此,所以也就導致了,此時吳佩孚兵敗的結局,北洋第六混成旅,也同之前的護國軍袁祖銘部一般模樣,晃晃如喪家之犬,在嘈雜中,接連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