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事總喜歡留一個度,在必要時能讓我進退自如的空間。把人逼到一個絕境是不明智的,因為無論是什麼人,甚至是動物,無論你們的力量相差多少,在他們被逼入絕境的時候,總是要反擊的,反正已經都到了那一步,還有什麼好顧慮的,不如讓你也吃點虧來的痛快。
我的行事方式比較貼近中國的一句古話“先禮後兵”,但是仔細去看那,還有所不同;我懂得“避讓鋒芒”的道理,所以不到最後的時刻我不願和別人撕破臉皮,要是大家能和平解決問題的話,就算以後不是朋友,那也不至於多出個對手不是?
說點有趣的事吧,誰見過聖人的後代喝醉了滿嘴跑火車的樣子那?想想都有趣吧。
事情是這樣的,孔沐林和我回到春都的第一年的秋天,中秋節過去後的第一天,我們公司中高層聚會。其實這算是公司的一個傳統吧,大家都知道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而且我也注力於“公司就是家庭”的構建上,中秋節就是一個很好地機會,但是假如是中秋當天把大家聚在一起這對他們是帶有強製性的,而且會讓他們在公司和家庭之間出現沒必要的選擇。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不必要,經過一番商榷之後,我們決定吧這個中秋聚會延後一天舉行,之後那,也就成了習慣。
聚會的每一個環節都很順利,直到酒席的中段都沒出現什麼問題,大家很開心,玩的很盡興。因為孔沐林是第一次參加這宴給的聚會嗎,所以他表現出一種充滿我們北方人豪爽勁的熱情。北方人熱情,而且在酒桌上很喜歡勸酒,很大意義上北方人給人的感覺就是真性情。
你在酒桌上不管你酒量大小,隻要你敢陪著他們放開了喝,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可。
我從沒同孔沐林說過這個道理,但是看得出來,他是用心了,那天在酒桌上,他和我們一樣用的都是大號的酒杯,而且隻要有人敬酒,肯定是大半杯就那麼喝下去了。
他就坐在我身邊,我看的挺揪心的,因為我知道他的酒量,而且那天喝的還是高度數的白酒,實在話,我真怕他喝出什麼毛病來,但是很慶幸,也是孔沐林爭氣,他非但沒喝出問題,反而還借著酒勁和我的那些同事朋友打成了一片。
我那天也喝了不少酒,但是一點醉的意思都沒有,看著包房裏融洽的氣氛,在那個瞬間我感到一陣欣慰,我由衷的自豪。
公司,我辦起來了;這麼多戰友我組織到一起,不當讓他們有了更穩定的經濟來源,也讓他們做成了一件事,更重要的,我讓他們的家人,不能說完全不擔心了吧,但是至少這樣的擔心要減少一半。我才三十幾歲,我其實已經算是完成了之前的夢想或是目標吧,我有什麼不能自豪的?
《論語公冶長》有這樣一句: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後行這個成語便是出自這裏。這句話的本意是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想兩次也就可以了。”
這個成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未必都能做到。但是我怎麼樣想不到,孔沐林,這個自詡聖人後裔的“小聖人”,別說三思了,就連一思都做不到。也可能是因為他喝了那麼多酒的關係吧,但是怎麼說那,我想無論他喝了多少酒,如果他真的是從小就接受這種正統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或是灌輸吧,他那天絕對不會有那樣的表現。簡直了,他那天的表現說真的,就和一般的那種壞學生喝醉酒的時候一模一樣。
說話不經大腦,不管是什麼直接脫口而出,喜怒無常的,一會笑的不行,一會又板著臉好想誰欠他幾千萬似的。他這樣的表現本沒有什麼太大的不適時宜。但是他之後的作為真是有點過了,那簡直就是不懂事的小孩的作為!
喝多了的人,尤其是我們這樣一群滿身江湖氣的人,臨近午夜時分還霸占著酒店的包房,在裏麵嗚嗷喊叫的,是很招人討厭的。我們不走的話,服務員是沒有辦法下班的,至少負責我們這個包房的那幾個服務員是沒有辦法下班的。
而且喝多了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事多。一會要個杯子一會要個打火機什麼的,說實在的,那天真的給那幾個小服務員折騰的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