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兵者之要(1 / 3)

鄒若衡待在他的房間中,思考著要不要將手中的這部書,交給到蔡鍔的手中,雖然他知道這部書或許對於蔡鍔現在的情況並沒有多大的幫助,但是他卻也明白,這是自己師父臨死前傳授給自己的兵書,要是話說一點用都沒有,恐怕鄒若衡這裏自己都不會信的,傳統文化所留下的自然是精華、糟粕並存的,但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是需要使用者亦或者是傳承人自己去考量了。

這是一部名為《太白武要》的兵書,是師父臨死前交給自己的,這其中包含了前人對於戰爭的態度,以及調兵遣將,國家防務,選才任能等等,隻要是有關於軍隊的問題,這裏麵都有所涉獵。

當然了,這部《太白武要》的作者是誰,不得而知,鄒若衡便翻此書,也沒有看到任何有關作者的記載,而且這部書的紙張差別非常大,有的已經破舊不堪了,而有的紙張還像是新的一樣,這就使得鄒若衡不得不感到奇怪了,但是他想要找到因由恐怕是不可能了,師父已然去世了,而且還沒有給他留下什麼太多的信息,所以他現在也隻能肚子猜測了,不過說到這,鄒若衡倒是沒有想清楚,到底要不要將這本書送給蔡鍔,可是他卻想起了一個他師父講述給他的上古年間的故事。

至於故事的真假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是源於民間的,講述的是氏族社會時的故事,當然了,故事是經過加工的,因為人雲亦雲的同時,也會對故事的美感以及質量進行一定的修改。

不過這裏要先說明一下,什麼叫做上古,其實實際上曆史周期能夠分為三古,既上古、中古、下古三個周期,而因為見解的不同,所以對於三古的區分也不是很明確,比如《易》中有記載曰:然則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而在《禮記》孔穎達疏中,又有這樣的區分記載,曰:伏羲為上古,神農為中古,五帝為下古。而在《敬齋古今黈》中,則還有這樣的記載,曰:前人論三古各別者,從所見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從今日觀之,則洪荒太極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農至堯、舜,為上古;三代之世,為中古;自戰國至於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當然了,在此不深究三古的區分,鄒若衡想起的那個故事,就是發生在氏族社會的,而且有可能比之伏羲還要古老……

上古時代,大夏之前。

三皇治世,五帝禦極。出過多少聖賢俊傑,留下多少傳說辛秘。泰威山高、聳萬丈,置身於雲中。在這高山之巔,便是太夙部落的居地。

在這浩瀚土地之上,多是荒蠻險惡之地,資源匱乏之所在,能居住在這樣一處福地洞天,俊秀玄奇之所,可見這太夙部落的實力。

多少年來,為了生存與資源的爭奪,各個氏族、部落間廝殺不斷,其血腥程度,讓人側目。

太夙部落其實在多年前,也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轉的小氏族,其實在那個時候,還稱不上部落,隻能算是一個群居的氏族罷了。並且個時候,這個氏族自稱為雷夙氏族。

生活在神州浩土的邊緣,荒蠻苦惡之地,同時還要受到臨近部落氏族的欺壓,氏族中的子民可以說得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幾千年,其子民苦不堪言。

可能是命運敞開了他的慈悲,亦或是不想在看到他們的悲苦,在四百年前,讓其氏族中出了一位人物名為帝宗;帝宗兒時看到氏族子民苦難,勵誌要改變氏族的生活;堪堪成年,便孤身離去,遊曆天下,參悟五途法門。

待其歸來時,已是七八十年之後。

當年與其同年的兒童,已經衰老不堪,其中還有許多,已經死去;可他,卻好像根本沒有經曆這幾十年的歲月一般,容貌隻有三十歲不到的樣子,身形高大偉岸,雙目如炬。唯有那一頭青絲,已成斑駁。

帝宗回歸氏族後,第一件事便是率領氏族中的青壯年以及有些修為道行之人,對其周邊欺壓過、驅逐過他們氏族的氏族以及部落進行了雷霆般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