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妖氛【九】(3 / 3)

袁世凱當時在朝鮮一共做了十二年的“土皇帝”,吳鳳嶺也就在他的身邊保了他十二年,直到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袁世凱暗示朝鮮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隨後日軍迅速出動朝鮮,企圖挑起戰爭。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凱化裝成平民逃走,7月22日抵達天津。袁世凱回國後,又於8月6日奉旨前往遼東前線,協助周馥轉運糧械、收集潰卒等後勤事宜,至次年5月請假回籍省親。在前線的這10個月間,通過目睹甲午戰爭清軍兵敗如山倒的慘狀,袁世凱萌生了用西法練兵的設想,他說:“竊查此次軍興,往往易為敵乘,迭見挫敗者,雖由調度之無方,實亦軍製之未善,若不權時度勢,掃除更張,參用西法,認真訓練,則前車之鑒,殊足寒心。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再加上他大力主張練兵,由此開始了小站練兵的新階段。

沒有袁世凱,就沒有北洋六鎮,沒有北洋六鎮自然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新軍……總而言之,若是沒有袁世凱當時力排眾議的話,恐怕,清王朝就不會是被推翻那麼簡單了,恐怕現在的華夏大地,也找不知落入了什麼人的手裏……

吳鳳嶺其實也沒有做多久的統治,一九一二年,逝世……

不過說起來,除了王士珍、段祺瑞之外,倒還真是吳鳳嶺的年歲活得比較長了,比如時任北洋第五鎮統治的吳長純就沒有吳鳳嶺活得那麼久了。北洋第五鎮統治吳長純,字靜安,安徽廬江人。光緒五年科舉人。誥授建威將軍,恩賞正一品封典,恩賜二品蔭生,恩賜“福”、“壽”字,賞戴花翎。吳長純少有異稟,髫齡失怙,隨吳長慶部於揚州置於慶軍營幕中。

吳長純喜談兵略,研究古今治亂海內形勢。吳長慶甚器重之。又教之學遊武庠,旋武舉。朝鮮亂作,隨族兄吳長慶赴朝鮮戡定“壬午兵變”,為裨將。時朝鮮王妃失蹤,國王懸賞二萬金求獲王妃,吳長純率部獲致於陰竹長湖院村,卻謝金不授,任駐朝鮮慶軍幫帶。吳長慶病逝後,吳長純駐防旅順。以平朝鮮功,擢副將。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事起,旅順失利,吳長純感奮泣下。先是日兵來攻,吳長純率後部為先鋒,扼小平島、半南山各隘,七戰皆捷。不久日軍聚集過來,吳長純設伏力援,得免覆沒。吳長純自十月與日寇接仗,六十餘日,皆在槍林彈雨中,衝鋒冒險,屢瀕於危。襟袖下裳為彈洞穿,乘騎中槍仆地,猶氣不稍餒,仍欲收複失地。而各將不用吳長純之策,且長純僅率部千人,傷已過半,力不能支。後因練軍有方,授記名提督、天津鎮總兵、新建陸軍步兵右翼第二營統帶、北洋常備軍第二鎮翼長、陸軍第四鎮和第五鎮統製。一九零六年逝世……

北洋六鎮的威風早已成為往事,曹錕接替了段祺瑞的統治位置後,便一直想盡辦法將吳佩孚提升上來,可是今日的局麵……他並不想責難吳佩孚,而且他也相信吳佩孚明白他的用心,可是這樣的情況下,他是真的害怕吳佩孚會出現什麼意外,北洋軍與護國軍之間的戰爭,之所以北洋軍連敗,並不是將帥無能,而且包括吳佩孚的失利在內,這也與北洋軍的實力無關。

真正導致這樣局麵的,曹錕心中清楚,但是,他卻不能夠說出來……

戰爭的開始,總是伴隨著血腥,回憶永遠不過就是回憶罷了,好與壞,是與非,皆在回憶中往去無形。

蔡鍔還在夢中,我既是蔡鍔,故我亦在夢中。

川南之戰袁世凱大軍的退卻,曹錕的無力,吳佩孚是的兩遭失敗,無疑這都是護國軍最好的消息,可是在我看來,這卻是另一種失敗,戰爭雖然伴隨著死亡,可死亡未必就是戰爭的中心與結束。戰爭孩子啊繼續,蜈蚣關、麻陽、晃州、黔南多地陷入戰亂,這是一種推進也是一種退後……

川南之戰基本上已經結束了,我在回憶的時候,王文華已然率領部隊突進了川地核心,趙又新與黔軍的會師徹底穩固住了川地之戰,而李烈鈞部的出擊也表示了最後對決的開始,護國第三軍成功進入黔地,擊退了龍覲光、馬繼增的隊伍,徹底消滅了袁世凱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