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沒有理會鄒若衡的話,回過頭,看了看他,而後目光就停留在了鄒若衡手上的那部書上,嘴裏還不由的問道:“手裏拿的這是什麼?”聽到蔡鍔發問,鄒若衡連忙回答說:“是一本兵書,正打算給您送去那。您看。”說著鄒若衡把兵書送到了蔡鍔的眼前……
《塵州圖》就好像是《山海經》一樣的東西,看起來鬼鬼怪怪,不著邊際,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其中包含了先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對於自然的敬畏,以及很可能早就失傳了的,對於某一個或者是多個神奇宗教的信仰,這些其實對於軍人來說毫無用處,因為這都是那些搞文化的人,感興趣的,但是吳佩孚之所以會被《塵州圖》拉起興趣,其實就是因為這書上所記載的地理知識,或者說是地理信息,因為吳佩孚作為一名指揮官來說,地圖的完整性,詳細性都是能夠真正做到左右戰局的,深明此理的吳佩孚當然知道,自己現在所使用的作戰地圖,還都是幾十年前的老東西,而且粗、糙不堪,因為那個時候的清政、府的測繪,與其說是在測繪國土,整合訊息,但不如說他們就是在應付了事罷了,而且說起來其實也不單單是清政、府的測繪局,就是現在的北洋測繪局其實也是如此,隻不過或許是因為現在北洋政、府一些條例的關係吧,進來生成的地圖或許比之從前的那些會好上一些,可是也好不到什麼地方去。
《塵州圖》的年代必然比之吳佩孚手中作戰地圖的成型年代要早上不知道多久,但是說起來,其實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吳佩孚才會被這半本殘書提起興趣,因為他通過上麵的文字記述,在自己的腦海裏組建成了一幅龐大的地理結構圖,其中包含了山水、溝壑等等,如果能夠以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話,肯定比他現在所使用的地圖要詳細上不少,不過吳佩孚卻也知道,這《塵州圖》雖然記載詳細,但是又有誰知道“塵州”這個地方是在什麼地方那?
昔年大禹王治水,將天下分化為九州,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有了用州字來定名天下方位的稱呼了,其實雖然說大禹王將天下劃為九州,但是實際上,就是這個所謂的九州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於是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又有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隻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但是無論如何,無論是那一部古籍的記載,都對這個所謂的“塵州”毫無蹤跡,甚至是連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所以這不由得叫人聯想到,會不會這個所謂的“塵州”其實就是人們杜撰出來的那?而且如果有這樣的可能的話,那麼這一部《塵州圖》自然而然的也就變得毫無價值了,但是吳佩孚雖然也有用這樣的疑慮,可是對於現在的他來說,即便是有這樣的疑慮,可是僅僅是通過自己剛剛對於《塵州圖》的閱讀,腦海中所形成的的那一幅地理圖上來看,如果萬一《塵州圖》的存在,所記錄的是真實的話,那麼或許自己現在所要麵對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
當然了,這也是吳佩孚的猜測罷了,畢竟不說那個所謂的塵州是否存在,就是眼前的這部《塵州圖》的真偽都有待考證,其實原本他不應該將時間“浪費”在這樣的問題上的,但是出於對自己直覺的信心,同時也是出於“窮則思變”的理念,吳佩孚還是決定,對這部《塵州圖》殘記展開一番還能算是比較深且的研究吧,時間就控製在一個晚上的時間之內,如果能夠通過一些資料確定了“塵州”的存在,以及較為準確的地理位置後,那麼吳佩孚就可以通過《塵州圖》的記載,來對護國軍進行必要的,且神兵天降一般的打擊,因為這殘記上記載的地形地勢與此方的地形地勢有所相似,而且契合度很高,同時還記載了許許多多在各種時期的奇聞異事以及用兵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