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說,自己已經應付不了部下了,但是各位捫心自問,你們真的就全都是為了自己的部下考慮嗎?你們就沒有為了自己去考慮一下嗎?什麼叫做無法安撫?咱們滇軍向來軍紀嚴明,即便是真的有了兵變,那你們該做的應該鎮壓,而不是在這裏說三道四!”
“或許你們覺得我說的不對,但是今天這話,我就是說了!就是我的朱德說的!我不知道你們到底是為了自己的部下,還是為了自己!我朱德今天在這裏就先行表態了!”說著,朱德轉過身子,強行的平複下自己的情緒,而後才對我開口。
說道:“將軍!今天我朱德當著您的麵,還有這麼多軍官的麵保證,無論我軍戰勝戰敗,我朱德必然追隨將軍,生死不離!不管我軍到底有無有糧餉軍械,我朱德都必不後退!將軍所指之地,必有我朱德的身影!我朱德在此保證,從即刻開始,直到討袁勝利那一日為之,我朱德不取一分一厘的軍餉!將我的那一份,統統發給士兵們!”
照理說,這樣的情況下,袁世凱應該高興才對啊,可是此時的他竟然還是滿麵的愁容,而且比之昔時更為嚴重,這到底是因為什麼那?原來是二十一條的問題,開始發酵了。都知道,袁世凱稱帝之前,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條約,這樣一來,日本人才會選擇在國際上支持袁世凱同時也參與到中國的內政中來,用日本的駐軍來壓迫其所在地的北洋軍,使得他們不敢輕易的反對袁世凱,同時也讓他們不敢輕易的動兵討袁。之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討袁的隻有蔡鍔的護國軍一路,而其他的各省將軍,多是通電、聲援,其實這與日軍的駐紮也是有著分不開的關係的。
袁世凱一直都知道,這個二十一條的問題,以及日本人對自己的支持,這都絕不是免費的,這與這個費用嗎,自然就是二十一條了,不過那個時候袁世凱一心稱帝,所以對於二十一條的問題也就暫時性的選擇了忽略,而日本在那個時候,雖然知道袁世凱並沒有執行二十一條,但是介於國際壓力也不敢輕易催促可是現在的情況不同。
護國軍兵分三路舉兵討袁,而且三戰三捷,這不單單是對前線司令大帥曹錕的一種壓力,同時也給了袁世凱這個洪憲政、權狠狠的一個耳光,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那些原本觀望的將軍們,有了假如護國軍的打算,這樣一來的話,對袁世凱,就是非常不利的了,同時,也正是因為如此,給了日本人機會,使得他們有機會合理的會麵袁世凱,然後以幫助其打擊護國軍作為交換的條件。
迫使其執行二十一條條約,麵對這樣的情況,袁世凱又如何能夠不愁那?其實這是一個選擇題,而且這個選擇題是單選的,且答案隻有兩個,其一,就是袁世凱即刻宣布之前的稱帝電文作廢,恢複國體,而後向天下人致歉,這樣一來的話,他還是他的大總統,至少短時間內他是無法“引咎辭職”的,然後護國軍就此罷兵,他給予蔡鍔及護國軍一定的補償、撫恤,同時向護國軍表彰其行為,證明護國軍之舉動,乃是護國之義舉,這樣一來的話,不但戰事平複,而且袁世凱還能在天下老百姓的眼裏買一個好,同時段祺瑞、馮國璋這樣的北洋重臣,也會回到他的身邊,與他同仇敵愾,以對付日本人的壓迫威脅。
而第二個選擇正好與此相反,那就是袁世凱即刻於日本人協商,要求日本人即刻出兵,打擊護國軍,同時他會命令曹錕部即刻撤出戰場,然後原地駐紮,將戰場交給日本軍人,這樣一的話,相比之下,護國軍是根本無法抵擋日本軍人的攻擊的,而留曹錕及其部下原地駐紮也是為了監視日本軍隊,這樣一來,前有護國軍的誓死抵抗,後有曹錕八萬餘人的監視,日本軍人即便是擊潰了護國軍後,也不敢有什麼僭越行為,畢竟那曹錕手下的八萬北洋軍也不是吃素的。
這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了,要是一個不小心,在戰場上,或許王文華就要命喪於此,但是王文華作為護國黔軍的統帥,又是本部的大帥、先鋒,同時他也深明戰爭的禮法,要是他因為自己的身體而推遲進軍計劃的話,那麼萬一出現了什麼意外的話,這個責任不是他能過承擔的,而且說起來,現在馬繼增原本用於偷襲雲南的部隊,也已經調轉馬頭,向著王文華駐紮的護國軍本部而來。如果王文華推遲進兵的話,那麼不要說其他,就是馬繼增兵馬一到,而後楊林與其形成夾擊之勢,那就不是他能夠抵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