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種不放心隻局限於一件事情上,那就是段祺瑞對於他小徐在權力鬥爭上有所擔心,但不是怕他會輸,其實輸贏段祺瑞一點也不在乎,因為無論輸贏與否他的位置是不會動搖的,他所擔心的就是害怕徐樹錚因為這樣的鬥爭而紅了眼,昏了頭。
到最後來一個不管不顧,因此而影響到了國家機製的運轉亦或是出現了什麼不可挽回的失誤的話,那就是他不願見到的了。所以時不常的段祺瑞明示也好,暗示也罷,總是會提醒一下徐樹錚的。
而今天他能說出這樣的話來,段祺瑞如何能夠不滿意那?
徐樹錚看了又看,滿臉的疑惑,段祺瑞看到了,不由的說道:“你看,樹錚,你也是這幅樣子吧?我是實在搞不懂他馮國璋這是什麼意思,就三個字,沒頭沒腦的啊。”
說著,段祺瑞點起了一支煙,不過當他剛剛點完煙的時候,他卻突然發現徐樹錚的臉上滿是笑容,段祺瑞不解,問道:“樹錚啊,你這是怎麼了?”
而徐樹錚則是一笑,對段祺瑞道:“總長,我想,我看懂了馮國璋將軍的意思。”
“哦?”段祺瑞連忙將剛剛點起的煙,扔到了地上,來到徐樹錚的身旁,道:“老馮這是什麼意思?”
徐樹錚一笑,將電文交回到段祺瑞的手中,而後故作神秘的對他笑了笑,口中說道:“段總長,馮國璋的意思很好理解嗎,不外乎三個字。”
“那三個字?”段祺瑞追問道。
就是現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那些惡鬼還在想要時不時的撈一點好處,而且說實話,雖然馮國璋非常認同孫文的理念,但是實際意義上來說,孫文的一些活動,以及做事的方式,他覺得並不可靠。
這不是無的放矢的,畢竟當年孫文提出的“驅逐韃虜,複我中華”的精神,如果站在一個特殊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不外乎是一種矛盾。
所以出於公,他必須要保證袁世凱位置的穩定,而且其實他心內最相信的人,還是袁世凱而已。畢竟無論是前朝之時,袁世凱幾乎擔任過所有大清國的權臣之位,而且那些時候,袁世凱在任的見地、功業,他也是看在眼裏的。
雖然段祺瑞這個人也非常有本事,可是沒辦法,畢竟段祺瑞也是小站時崛起的武夫,縱然雄才大略,而且掌管陸軍部許久,可是搞得清軍隊的問題,不表示就能夠搞得清國家的問題啊。
電文原文如下:吾弟華甫,許久未見,兄心中甚為掛牽,又兼昨夜一夢,夢中盡是昔年小站場景。曆曆在目,一幕幕,實令為兄汗顏。
兄為國之首府,身兼國家之中,雖公務繁雜,卻也非無可脫身,由此,而未曾關切麵談,兄之愧也。
念及昔時,南方初定,兄於北問鼎之時,其間苦厄、艱難,多承弟舍生而助,非如此國將難定,兄又何以而安?
奈何,昔時弟之功業,何止千百?然時國家處安,兄不敢委弟重任,乃畏人言。今時今日,國家安定許久,又兼南方方麵落定,故此,兄方親擬此文。
一表兄之關念之意,二則兄欲委弟以總、理之位,不知弟意如何?若承,則望弟今日來京,與兄一見,一來斧定大事,二來相比弟與芝泉亦許久未曾得見爾?權且一聚耶。
為兄者,世凱言。
這是一封已友人兄弟的口氣擬成的電文,而且文中言語多為親近,表述情誼之語。看起來,不過就是袁世凱想念馮國璋了,而且還想要給他一個總、理的職位,當然了,這是詢問他本人的意願。
應允與否,全在馮國璋一人身上,袁世凱隻是提供一個機會;而且電文中還說明了袁世凱想要馮國璋到京與他一聚,當然了,屆時必然少不了段祺瑞此人,不過這也能理解,此三人本就皆是北洋出身,而且說起來,他們三人也算是北洋中關係極好的三人了。
按道理說這樣的兄弟友人語氣的電文,包括現在看來這份電文中的內容,不至於令一個封疆大吏如此惆悵、為難才是,可是馮國璋為什麼會如此那?
他又怎麼會因為一點想念而放低姿態來親自擬下這樣一封電文那?這兩個人一個不會因為一點所謂的想念就要親自擬定這樣的電文;一個也不會因為電文中懇切的言語就單單隻會看電文的內容而已。
這封電文之所以令人觸目驚心,實在是因為,如果將電文的內容配合上現在的大形勢的同時,再加上此三人之間的一些爭鬥,就足以令人畏懼了。
袁世凱電文中說要委任馮國璋總、理的位置,而且還邀他如京,其實這些都是袁世凱的迂回婉轉之策。
誰都看得出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