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銘當然不知道北洋軍是這樣的打算,可是他得知了北洋軍上個團的兵力正在向護國軍第二分部進兵的消息後,他便當下決定,全軍撤出護國軍第二分部,進駐山地,與此同時,全軍向護國軍第一分部方向運動,因為袁祖銘知道護國軍第一分部方麵的地形比之護國軍第二分部,更為開闊,但是還有必要的防禦需要的山地、河溝,這樣的地勢,他隻要能夠占據有利位置,那絕對是一個易守難攻,而且比之護國軍第二分部更為能夠堅守的地方。
袁祖銘留下一部護國軍作為墊後的部隊,對有可能接近他們的北洋軍進行必要的阻擊,除此之外,其餘的部隊,皆全速向護國軍第一分部方向的山地撤離,袁祖銘知道,自己此時決不能和馬繼增部展開正麵的攻擊,就是消耗戰他根本無法承受,所以他此時隻能選擇最快的速度撤離此處,而後占據有利地形,堅守、休整,而後再圖北洋第三炮兵關陣地。
袁祖銘部隊的撤離使得馬繼增心中大叫不好,原本他的打算是讓自己的三個團緩緩進軍,造成一種正麵攻擊護國軍第二分部的態勢,馬繼增知道,他現在已經將袁祖銘部與王文華徹底截成了兩段,他們首尾不能相顧,無法相聯係,而且他也吃準了袁祖銘肯定不會選擇無後方作戰,或者說他知道袁祖銘絕對不會任由王文華部徹底被殲滅在此的。所以馬繼增料定袁祖銘必然會選擇堅守護國軍第二分部,這樣一來的話,隻要他減慢攻擊的速度,然後牽製住袁祖銘部,待到吳佩孚部署完畢,那麼一切就已成定局。
雖然這隻能算是一次不是戰鬥的戰鬥,但是正是這樣的戰鬥,使得袁祖銘知道了,吳佩孚部的戰鬥實力絕對遠超其他的北洋軍各部。為什麼這麼說那,其實很簡單,有時候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不單單非得要兩軍交戰才能夠看得出來,其實一支軍隊的紀律、速度、裝備等等都能夠看的出一支軍隊的戰鬥實力。
袁祖銘雖然擊退了吳佩孚的前部,可也正是這樣,才使得他這一次清楚的知道自己恐怕是遇到勁敵了,而且這個勁敵絕不是馬繼增所能比擬的。所以這一次輪到了他袁祖銘擺開了一麵如臨大敵的態勢,他把本部的所有重武器擊中了起來,全部安排在吳佩孚部的進攻方向上,而且又趁著此時的間隙,將一部分的手榴彈通過繩子的串聯,組成了簡易的懸掛雷區,布置在自己的防禦後方,他希望以此來阻擋馬繼增部的三個團。
袁祖銘自己也端著槍,匍匐在戰壕裏,通過望遠鏡不斷地向吳佩孚進兵的位置觀瞧,看起來這一次他是沒有了昔時攻取北洋第三炮兵關陣地時的從容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臨近傍晚時分,終於吳佩孚的大部隊趕到了,而且吳佩孚的部隊根本就沒有進行集結,便直接的向著袁祖銘的陣地展開了攻擊。
其實吳佩孚一開始的時候並不知曉袁祖銘陣地的位置,可是因為其前部騎兵與袁祖銘部接火,從而得知了袁祖銘部的布置防區,而吳佩孚在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後,果斷下令,命令全軍火速趕到袁祖銘部的防區,對其展開攻擊,同時命令自己的後隊士兵,迂回輾轉,爭取在自己大部隊正麵與袁祖銘展開攻擊之後,襲擾袁祖銘陣地的側翼部隊,與此同時,吳佩孚還將自己的炮兵全部部署在了護國軍第一分部到護國軍第二分部通道兩盤的山地中,他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出於他對自己手下第六旅官兵的自信。
而且也是為了在自己德勝後,截斷袁祖銘部退守護國軍第二分部的路線,由此就可以看出,吳佩孚這個人到底是對自己的部隊到底有多自信,他沒有想到自己戰敗後會怎樣,而是隻考慮袁祖銘戰敗後,如何的截斷其退守的通道,從而將其完全殲滅。
他正念叨著,就聽見幾聲炮彈炸裂的聲音,他的陣地的左翼方向,頓時陷入了一片慌亂,原來此時吳佩孚的後防部隊已經迂回到了袁祖銘陣地的左翼並且借著月色成功的摸索到了他陣地的邊緣,這幾聲炮響,就是部署的炮兵部隊接到了其信號後,給予的支援。幾顆炮彈當然不可能將袁祖銘的部署陣地打開一個缺口,但是真正令人感到慌亂的是,吳佩孚的迂回部隊此時已經衝到了他們的陣地上,而且就在這個時候,袁祖銘陣地側翼被北洋軍衝上來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