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謂是親上加親啊,而且王文華這個人腦筋比較空,處事圓滑,做事滴水不漏,而且在軍中頗有為威望,同時那,他因為常年的帶兵剿匪,所以對於貴州內部的權力爭鬥,派係區分並沒有摻和進來,可謂是一個“白身”,而也正是因為王文華的“白身”,所以也使得他成為了最理想的人選,如果一旦劉顯世能夠得到王文華的幫助的話,那麼他奪取戴戡的兵權以及政、權上,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當機立斷,劉顯世找到了王文華,但是王文華一開始的時候,卻不是非常的願意如此,一問這畢竟是一場政、治爭鬥,雖然王文華是一名軍人,但是這不能表示他對於什麼叫做“政、治”就沒有概念,其實王文華的能力非常的強他,完全能夠真正的留在貴州的政治核心,成為其中的一員的,但是他卻沒有,反而帶兵在外,這就能夠看的出他實際上心裏是非常抵觸的,尤其是抵觸這樣的政、治漩渦。
這一次劉顯世找到他,他自然不能夠輕易的應允,因為如果他是為了要擠進政、治核心的話,那麼早在他步入仕途開始,他便如此做了,而之所以他沒有如此還不因為他不想要摻和到其中去,萬一一個不小心就成了別人的替死鬼。
與其說劉顯世在竭盡全力的拉攏王文華,倒不如說,是戴戡與劉顯世兩個人一同竭盡全力的拉攏王文華,袁祖銘這人不知怎麼回事,兩麵都不討喜,無論是戴戡還是劉顯世與他之間的關係都不親近;劉顯世拉攏王文華的手段,其實比起戴戡,還是差了很多的,畢竟劉顯世與王文華之間有親屬關係,所以很多事情上他也不能夠做的太過,兩個人之間存在著輩分的區別,所以劉顯世在拉攏王文華的力度上,比之戴戡就差了很多了。
戴戡為了拉攏王文華,那個時候他常常的放低自己的姿態,在很多場合上稱呼王文華為“公”,並時常的對他說:“公之未來不可限量!”而且還常常的“勸導”王文華,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寄人籬下,大丈夫要敢作敢為,敢為天下先等等吧,總之就是一些個奉承恭敬之話,這倒是讓王文華為此動了心,因為王文華這個人吧,怎麼說那,常言道,人無癖而不可教也,但是真的說起來,王文華這個人還真的就是沒有什麼偏好,就更不要說是癖好了。所以想要從王文華的短處上下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還是讓戴戡抓住了王文華的一個算是缺點,不能夠稱之為短板的方麵。
甚至於可以說,這件事原本就有兩個方麵的理解,其一,就是唐繼堯但是是出於真心實意的,想要為人王文華作為的自己的繼承人,接任貴州都督的大位,他的目的就是想要跳過劉顯世等人,將貴州的軍政大權交於王文華之手,從而直接的架空元老們的權利,使得他們不能夠在貴州翻江倒海。當然了也可以這麼理解,那就是當時唐繼堯就沒有想要將貴州都督的位置交給王文華,而之所以還會對王伯群許諾,就是為了他能夠在去到雲南的時候,多一個有力的幫手,同時也是能夠拉攏他們二人與自己之間關係的手段。
反正無論怎麼講,其實都可以認為這是唐繼堯的一種陰謀,而且那個時候,戴戡成為了貴州都督以後,他與劉顯世之間的權力鬥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其實一開的時候,這件事還是因為戴戡的原因才會變到後來那樣的不可收拾,怎麼說那,雖然打開已經就任了巡按使的職位的,但是他卻並不滿足與手中僅僅把持著巡按使的職位,他想要的是,和昔年唐繼堯一樣,掌控貴州軍政大權,從而成為一方土皇帝。所以戴戡從那個時候起,就想方設法的想要將貴州的政、治權利,以及軍務兵權痛痛的抓到自己的手裏,而這個時候,他說第一個想要削弱的就是劉顯世,因為劉顯世是袁世凱任命的護軍使,兩個人雖然存在著一定的不同,但是實際上他們兩個人手中所掌控的實質權利基本是相同的,一個想要成為一方豪強的梟雄人物,又怎麼會允許一個與自己並非同心同德,同時又有足夠的權力與自己抗衡的人,睡在自己的臥榻之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