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放在任何人任何身份的人身上都是適用的,而且我現在真的覺得,護國軍已經不再是我剛剛從雲南出發時的護國軍了,真的,雖然現在護國軍仍舊在討伐袁氏,光複共、和,可是無論如何,我真的從心裏就覺得護國軍已經變了味道,或許是我多想了,但是我總是覺得護國軍越壯大,到後期加入的軍隊越多,護國軍就將變得不再是護國軍了。
蔡鍔當然是還不知道此時北方的變化,但是這對於唐繼堯來說,卻是他非常關注的,不知帶為什麼,唐繼堯總是覺得這一次東北的事情,恐怕會影響到全局的安定,而且說起來,其實張作霖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師長,論起軍階,根本不能與其相提並論,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唐繼堯這一次真的感覺到了一種不尋常。
或許這就是他的政、治嗅覺吧,而且因為東北的局勢變化,唐繼堯就此還做出了一項重要的決定,是這樣的,說起來其實唐繼堯原本整的沒有太大的偏向,想要對護國軍如何,或者說,他想要對蔡鍔、李烈鈞如何,這從他之前的一些表現就能夠看的出來,雖然他控製了護國軍各路軍的軍餉、糧草,可是實際上來講,唐繼堯所支付的糧餉還是能夠維持軍隊的正常開銷的,雖然會比較拮據,但是至少不至於無法生存,以及破壞了正常的戰略方向。
可是這一次,擁有者敏銳嗅覺的唐繼堯從東北的事情中,仿佛看到了一些不尋常的東西,說起來,唐繼堯從來就沒不覺得這一次的戰爭袁世凱一方會有什麼勝算,雖然現在袁軍方麵尚有曹錕、吳佩孚這樣的勇將,而且龍覲光、馬繼增、張敬堯三人以絕對不容小覷,四川將軍楊森等人亦非尋常之輩。
可是雖然是這樣的情況,但是從深角度來講,馮國璋這樣做其實也是有著一定的好處的,當然了,這個好處肯定是對於護國軍來說沒有好處,但是確實對於國家有著不可替代的好處的,那就是馮國璋這樣的舉動直接的減少了有可能新出現的新軍閥,亦或者可以稱之為民間武裝力量代表。
減少了這樣的組織,那麼即便是日後戰爭結束了,也就直接的減少了不安定因素,因為說也不能夠保證現在的討袁軍,在護國運動結束後,就不會變成下一個“袁世凱”手中足以摧枯拉朽的大軍。
其實作為軍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戰爭之後,無論是勝敗的雙方,雖然都是有利可圖的,但是肯定會在一段時間之內用來恢複元氣,整頓軍備等等,而這像是這樣的全國局域性的戰爭,所需要的時間肯定更長,所以一旦戰爭之後有人利用自己的武裝力量在其他軍隊恢複元氣的時候偷襲,而後從中取利的話,那麼將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景,恐怕不需要過多的解釋。
與其說馮國璋不支持蔡鍔、唐繼堯,倒不如說從心理講馮國璋實際上是支持他們二人的想法的,而現在之所以他選擇了中立,其實就是因為護國軍的用兵,如果不用兵,隻是諫言、口伐筆誅的話,那麼馮國璋必然的毫不猶豫的選擇站在蔡鍔的一遍,這從他但是宣布五省將軍通電的時候,就能夠夠看的處他的想法。
可是蔡鍔用兵了,這實際上就是馮國璋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麵對這樣的情況,他不得已的才會選擇這麼一個尷尬的位置,說是中立兩邊不得罪,可是實際上這原本就是一個不能中立的時候,兩邊不得罪的下場就是同時將雙方全部得罪了,到時候無論是蔡鍔獲勝亦或者是袁世凱打敗了護國軍。
任何掌權的那一方,對於他馮國璋肯定都不會有好的臉色,甚至是,如果可能的話,或許會對他除之而後快,雖然馮國璋自視是北洋中的老將,地位高,威望重,但是他還沒有自負到以為真的就沒有人敢殺他的地步。
現在馮國璋之所以能夠如此,其實這還是要說的話到一個人,那就是與他其名的北洋之虎——段祺瑞,要是沒有段祺瑞給他搪底打氣,同時也是給他一定的支持的話,那麼肯定的,馮國璋未必能夠堅持到現在。
唐繼堯看著響起的電話,不由得歎了口氣,他以為又是蔡鍔打來了,不過當他接起電話之後,他卻發現自己之前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這一次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