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探測器發射試驗(2 / 2)

二號探測器指揮中心,負責研製火箭的朱同誌正在用科研中心內部電話向唐欣彙報,“院長,常娥二號探測器的發射重量相比常娥一號增加了130kg,燃料能夠提供約2.3km\/s的總速度增量,並且通過了最後一次檢測,還有五分鍾就會發射。”

“收到,老朱同誌。”唐欣說完又呼叫閆軍同誌,“老閆同誌,檢測測控數傳能力如何?”

“回院長,LDPC編碼正確,測控數傳能力正常。”

“很好,鄭澤同誌,工程載荷數據傳輸通道是否正常?”唐欣又問。

這個功能設計了最低為23.4375kbps的多檔碼速率,可支持距地2000萬千米以遠的數據傳輸。

“回院長,經過檢測,一切正常。”鄭澤鄭重的回道。

之後,唐欣讓人彙報了機動飛行能力的正常與否。

高振再次檢查了機動飛行能力才進行彙報。

基於高精度加速度計的軌道控製技術基礎,加速度計的測量區間,姿態控製補償,燃料量預估進行設計改進,提升軌道控製精度。

衛星發射成功後,采用實時和延時強製卸載手段,實現姿態與軌道的耦合控製。

使用自主慣性對準功能,提高了軌道控製自主性,

設計新增大推力軌道維持功能,

在保證可靠的前提下,提高了控製精度和自主性。

還使得二號探測器的壽命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現在至少可以在宇宙中在軌運行一年半。

這才不到半年,唐欣又帶著研究員們發射了二號探測器,並使用了新型號的運載火箭。

常娥二號與常娥一號在外形和重量上並沒有太大差別。

不過二號的繞月飛行軌道將由一號時的200公裏高度降低到100公裏,這樣它就能把月球看得更清楚了。

研究員為它安裝了分辨率為10米的CCD相機,這就比一號探測器的120米分辨率的相機拍得更清晰、更詳細。

雖然一號探測器的工作壽命結束了,但二號還將延續一號的科學目標,對月球表麵元素分布、月壤厚度、藍月空間環境等做更進一步的科學探測。

常娥一號成功發射至今已經過去了半年時間,再過半年,一號探測器就能實現對月球全球性與綜合性環繞探測,完成了探月工程“繞、落、回”發展規劃的第一步。

現如今發射的常娥二號是二期工程的技術先導星,會更加完好的完成任務。

之後,登月計劃還會繼續。

常娥三號計劃將在1991底發射,並實現登月著陸。

常娥三號有著陸器和巡視器。

著陸器上攜帶了地形地貌相機、降落相機、極紫外相機、月基天文望遠鏡四種有效載荷。

巡視器也就是可以在月球上行走的機動車,車上攜帶了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四種有效載荷。

常娥三號:計劃1992年底發射,實現無人登陸月球計劃。

而常娥三號任務是將實現月麵軟著陸和巡視探測,開展月表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月球內部結構、地月空間與月表環境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等活動。

還有關於月球登陸計劃表也貼在了研究院的實驗大樓裏。

常娥四號:計劃1993年底發射,

常娥五號:計劃1994年底發射,

常娥六號:計劃1995年底發射,實現月背采樣返回。

常娥七號:計劃1997年發射,實現月球南極資源勘查。

常娥八號:計劃1998年發射,和常娥七號一起構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華國的登月計劃被稱為常娥工程,項目組成員一起製訂實施月球探測總體規劃,分為探月、登月、駐月“三部曲”。

其中,登月工程已於1990年3月1日宣布啟動,計劃預計在1996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之後還會有問天計劃:問天一號:計劃1994年底發射,登陸月球,取回月壤。

問天二號:計劃1996年發射,從小行星伴飛取樣返回。

問天三號:計劃1998年發射,從火星取樣返回。

問天四號:計劃2000年發射,2003年前後對木星及其衛星環繞探測,2006年前後到達天王星。

以上是截止2010年前的航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