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難道,他大清真的就沒救了嗎?
光緒帝有些不甘。
如果他也能將那群洋人打出去,該有多好?
可惜…….
………
關掉視頻。
喬安接著開口道:
“我們李得生同誌,除了能決策千裏之外,隔空指揮戰場,創建一個全新的國家之外。”
“他還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地方!”
“那就是他的文才!”
“他親筆書寫的《毛選》係列,風靡全世界,被翻譯成了35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流通。”
“各國領導人也都紛紛拜讀這份著作,並對此心生崇敬,直言李德生同誌,當真是最偉大的人!”
“除了寫文章之外,他還寫詩。”
“他的詩,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每當他來到一個地方,便會與各位大佬曾經留下的詩作,進行相互呼應。”
哦?
與他們相互呼應?
如何呼應?
萬朝中的所有人全都豎起了耳朵。
“比如說在廬山。”
“李白到了廬山,寫下了《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筆下,描述的是廬山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美景,寫的是景,抒發的是情。”
“後來蘇軾也到了廬山,他在廬山旁邊西林寺牆壁上,寫下了《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在蘇軾筆下,看的雖然是山,但寫的卻是隻緣身在此山中的人生感悟。”
“李得生同誌,同樣來到了廬山。”
“他寫下了《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同樣是廬山,李得生同誌看得是山,放眼望去的是世界,歌頌的是人民。”
“他所希望的,是能夠打造出一個如同桃花源一般,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新社會圖景!”
萬朝中的所有人:……..
“比如說,當他來到黃鶴樓。”
“大家都知道,在黃鶴樓留詩最出名的,當屬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看的是黃鶴樓,寫的卻是黃鶴一去不複返的遺憾,和遠離故鄉不知前路的茫然與憂愁。”
“李得生同誌來到黃鶴樓之後,也同樣揮筆作詞:《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李得生同誌看的是黃鶴樓,思索的是新成立的種花國。”
“你看前四句,就是描述了武漢當時的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以及當時革命的環境局勢。”
(ps.其中所涉及的詩都是mao大人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