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1 / 1)

他一家家餐廳看,精神乏了,留下失望。經驗來自同行,同行們已爐火純青了,並且,他們不會不為自己考慮後路,所以,他不是每次都能輕鬆地找到工作。農忙時,民工要回家忙地裏的農活,過春節了,要回家和親人團聚,這時去找工作就容易成功。有些打工仔做得好,深得老板賞識,辭職時,老板會挽留他們,讓其他員工頂著,或者招小工頂著,忙完回來,老板把頂替的小工開除。如果招來頂替的小工也不錯,也有事情做,老板會讓他們留下來。有些老板很有人情味,打工仔和老板一家相處得有感情了,農忙時請半個月一個月假回去,老板不會不允許,回來時,他們帶來土特產給老板,雖然老板有錢買得起,但這是他們的心意。他們比一般的打工仔做事更認真負責,老板放心得多。

他思考將來,發現應該掌握門技術,這門技術要承受得起幾十年內社會的變化。他在腦裏、招聘廣告上查看各行各業的資料,沒任何收獲,反是對看書著了迷,不由歎道:我不是具備看書條件的人,為何還要沉湎其中?離開書,心空蕩蕩的,還是得看書,把精力放在書上,他充實了。他發現,他與一般的打工仔在做事上、處世上有很大區別,也是老板和管理人員對他的評價,但他的付出得到的物質回報太少了!

才來成都時,他下班後和同事們去街上耍,熟悉環境、了解成都人,有初步印象了,就把心用在讀書上了。他和同事的關係很好,從廚師那裏借不屬保密範圍的技術書看,幾年下來,他看遍了廚師們的技術書。他不想在餐飲行業發展,沒有實踐書上的技術,時間久了,那些技術在腦裏就模糊了。他喜歡古文,不滿足於翻譯過來的古書,買來《康熙字典》,自己鑽研。鑽研古書時,他體會到在學校讀書時不曾有的樂趣,那時,腦裏隻有“考大學”,讀出好前程;現在讀古書,是追求知識,雖然這些古書可能會給他帶來利益。有的同事也是高中生,有的是自考大專生,有的文化比他低,他們喜歡買雜誌,他們看完後,他向他們借來看,從各方麵豐富自己,開闊眼界。他很喜歡看《讀者》,覺得《讀者》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意義,讓他思考人生、思考生活。

後來,在巴蜀豆漿店遇到個畢業於西南財大的本科生,他了解了他的情況,熱情而又真摯地建議他自修大專,找個好工作,再自修大學,也許可以脫離農村;甚至考研究生,呆在“象牙塔”做學問。如果從其他途徑擺脫農村,比如在大城市通過做生意紮根,肯定能夠,但需要經濟支柱。高峰想起在《商報》上看到的民工考上博士研究生的例子,承認他提的建議行得通,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他眼前出現一片亮光。大學生介紹他去柿子巷省團委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科教材。高峰買回教材,開始自修。在開始,高峰感到難度很大,覺得教材裏的術語太艱深了;他靜下來,憑著喜歡讀書的性格,慢慢鑽研,理解術語的每一個詞語,把術語弄透,漸漸地,他鑽進去了。每次找到工作,上一段時間班後,覺得條件不錯,適合讀書、自修,他就幹上半年至一年,直到必須走了,才重新找工作。自修幾年,考了幾門課程,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離尋找到發展道路還差得遠。想起母親要他出來打工時說的話,他的心就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