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常德沂蒙同抗戰(1 / 3)

聽說沂蒙山區有72座崮。崮,是沂蒙山區特有的地貌特征。在平緩的山頂上,突然出現幾丈高的懸崖峭壁,筆直陡立,無法攀援,而峭壁之上,又是幾十畝,甚至上百畝大的平地。

72座崮中,最有名的是孟良崮,據說這座崮因為宋代良將孟良在此駐紮而得名,而孟良崮為現代人所知,是因為1947年這裏爆發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戰爭,這就是孟良崮戰役。這場戰役被寫進了曆史教科書中,所以廣為流傳,婦孺皆知。

孟良崮之後,最出名的就要算岱崮。

岱崮分為南岱崮和北岱崮,進入沂蒙山區,隻要說岱崮,人們都知道。

1943年11月,發生在這裏的一場戰鬥叫做岱崮之戰,可是,對二戰抱著濃厚興趣的我,居然一直不知道。直到那一年來到沂蒙山區采訪,才聽說有這樣一場精彩激烈的戰役。

南岱崮和北岱崮相向而立,高約700米,相隔1 000多米。這裏的地勢易守難攻,隻要在南岱崮和北岱崮上布防,就等於關上了進出沂蒙山區的大門,1 000米的距離,兩杆步槍的射程加在一起,就能達到。所以,這地方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南北岱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山上有暗道、碉堡等設施,要登上崮頂,就必須攀上幾丈高的懸崖。要攀上幾丈高的懸崖,隻能憑借雲梯。

湖南常德的餘程萬虎賁師與日軍浴血奮戰的時候,山東沂蒙的八路軍也在與鬼子拚殺。因為南北岱崮特有的地形地貌,八路軍居高臨下,上千日軍裹足不前,無可奈何。

這次,是八路軍魯中軍區被鬼子咬住了。鬼子大部隊那些年總是在尋找八路軍的大部隊決戰,可是八路軍總是忽而化整為零,忽而化零為整,他們像一股風一樣在廣闊的敵後戰場飄忽,因為沒有方向,而讓敵軍摸不著方向。

可是,這次,八路軍魯中軍區被鬼子纏上了。鬼子一旦纏上了八路軍主力,就像章魚一樣伸出了所有的觸角,要置八路軍於死地。鬼子的機動能力,有汽車有摩托,那是穿著草鞋和布鞋的八路軍不能比擬的。

魯中軍區派出一個連的93名戰士阻擊敵人,其餘的部隊趕快撤離。八路軍不是不敢和鬼子硬碰硬,是缺少硬碰硬的本錢,八路軍不會像義和團那麼傻,憑著一腔子熱血和咒語,就敢阻攔炮彈子彈。義和團不相信科學,隻相信迷信,他們沒有與時俱進。

93名戰士拿著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裝備,和足夠堅持一個月的給養,登上了南北岱崮。那上麵有土匪們留下的地道壕溝和儲物間,正好可以用上。兩個岱崮相隔1 000多米,交叉火力也剛好能夠封鎖道路。現在,就隻等著鬼子來送死。

雖然叫魯中軍區,但是並沒有多少人,那時候的八路軍都搭著大部隊的架子,聽起來是個軍區,好像有千軍萬馬,兵強馬壯。其實,一個軍區有幾個軍分區?三個;一個軍分區有幾個團?一個。一個團有幾個營?一個。一個營有幾個連?還是一個。所以,聽起來是軍分區,其實隻有一個連;聽起來是軍區,其實隻有三個連。為了迷惑敵人,這三個連的番號都很大,叫做七、八、九連,其實就沒有一連到六連。軍區首長,其實就是一個營長,但是不叫營長,叫軍區司令。

活躍在山東的八路軍都是一一五師的部隊,一一五師在山西打了幾個勝仗後,****因為負傷去了蘇聯,陳光代理師長,他和羅榮桓帶著一部分人馬去了山東撒種子,打遊擊,壯大實力,建立根據地。抗戰結束後,一一五師已經由一萬人發展到了26萬人。蘇聯打下東北後,這26萬人馬不停蹄趕往東北,從蘇聯手中接過了被日軍占領長達14年的東北和全部的日式裝備。再後來,26萬八路軍發展成了百萬四野,橫掃天下,所向無敵。

一一五師的前身是紅一軍團。一一五師,在抗日戰場上就是一個傳奇,它的處女作是平型關大捷,震驚中外。所以,一一五師的戰鬥力,非常強悍。

魯中軍區派遣第二軍分區十一團八連固守岱崮,阻擊日軍,掩護軍區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