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桂林市普陀山的博望坪有一座“三將軍墓”,合葬的就是在桂林保衛戰中犧牲的三位將軍:儒將闞維雍、黑將陳濟桓、悍將呂旃蒙。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皆有題詞。
吳展團長率領著三九二團僅有的兩百名戰士一直在堅守,掩護司令部和師部撤退。
在得知司令部和師部已經渡過了桃花江後,三九二團堅持到了夜晚,才決定趁著夜色突圍。
突圍途中,三九二團遇到了一支部隊,雙方發生了遭遇戰,聽槍聲又不像日本的三八大蓋聲音。於是,三九二團打出信號槍,對方回應,這才知道桂林保衛戰中的另外一個師——一七○師一直在堅守。
一七○師也所剩無幾,一三一師也隻剩下三九二團最後的人馬,兩支守衛桂林的英雄部隊合兵一處,一共隻有三百多人。
三百人邊打邊退,退到了桃花江邊。這時,司令部和師部已經全部渡過江去,江上浮橋也被破壞,而後麵追兵又至,情況萬分危急。
斷後的部隊還在堅守,而浮橋卻已經被拆斷,可見當時的指揮係統有多混亂。底層官兵在奮力拚殺,而上層當官的,為了自己能夠逃脫,不顧斷後士兵們的死活,竟然拆掉橋梁,把斷後部隊丟給日軍。這種行為實在令人寒心。
這時候,一些戰士看到附近有被炸塌的房屋,便將那些燒焦的木梁抬來,用綁腿把兩三根木梁綁在一起,做成木筏,不會遊泳的戰士爬在上麵,抱著槍支,會遊泳的戰士在後麵推著,就這樣,有小部分戰士渡過了桃花江。
日軍追來,來不及渡河的戰士拚死抵抗,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渡過桃花江的戰士,在吳展團長的帶領下,繼續向西突圍,拂曉時分,部隊再次與西線的日軍遭遇,激戰中,吳展團長為了掩護突圍的戰士,壯烈殉國。吳展團長身上還有一封遺書,遺書上寫著:“我等誓與桂林城共存亡。”
這時候,桂林保衛戰中,守衛桂林的兩個師,幾乎全部戰死。
三九二團準尉黃孟奎渡過桃花江後,查點人數,看到全營隻剩下了10個人。
與日軍遭遇後,這10個人邊打邊走,趁著夜色來到了一座山中。這時候,天色放晴,山下日軍開始聚攏搜山。戰士們商議,要突圍出去,隻能走夜路。
這時候,每個人身上的子彈都已經不多了,而遇到搜山的日軍,他們不敢打槍,擔心會引來更多的敵人。
好容易捱到了夜晚,他們開始悄悄突圍,依靠天上的星光辨別方向,向西行走。遇到日軍,就伏下身去;而日軍走過後,再起身前行。
那時候,桂林城裏城外都是搜索桂軍殘部的日軍。
那時候,桂軍一直沒有放棄抵抗。司令部撤走了,軍部撤走了,師部撤走了,守衛桂林的戰士大部分撤走了,但是桂林城裏一直槍聲不斷。那些負傷而無法撤走的桂軍戰士和民團戰士,一直躲在房屋裏和山洞中與日軍戰鬥。
駱首瞻說,桂林淪陷後,城裏的槍聲一直響了七天,不能撤離的守軍一直沒有放棄抵抗。白天,日軍不敢單獨行動,單獨行動就成為了守軍的活靶子;夜晚,日軍的小股部隊也不敢出來,一出來就遭到守軍的埋伏。還有一些沒有撤走的老百姓,他們也搶日本人的槍來打日本人。
日軍將桂林城封鎖了,不讓任何人出入,城裏的日軍加緊搜索,一間房屋一間房屋搜索,一個山洞一個山洞搜索,用火焰噴射器噴火。七天後,城裏沒有了槍聲,最後的桂軍士兵和民團戰士,有的戰死了,有的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