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州有三寶,稚兒跳繩踢毽時最愛唱:“蓬萊鹽巴蓬溪糕,遂州南街打菜刀。”
蓬萊製鹽曆史十分悠久,可溯上到西漢文景之時。史載蓬萊所產井鹽,鹽粒潔白如雪,遠銷國中各大商埠口岸。蓬溪所製薑糕甜而不膩,入口化渣,當年慈禧太後品嚐之後,讚不絕口,賜封為“玉糕”,供宮廷專用。這遂州南街的曾記菜刀,更是了得,刀鋒寒光逼人,削鐵如泥,聲望直逼杭州張小泉剪刀。
南街是遂州城一等一的熱鬧去處,早些年,曾記鐵匠鋪的生意火紅得不得了。每天清晨天不見亮,小夥計們就起床生火打鐵了,叮叮當當的敲打聲,比雄雞的啼鳴還要早。
住在南街上的人們,聽到鐵匠鋪的風箱聲,就像貪杯的人聞到了美酒的香味一般,渾身上下通泰無比。設若哪天鐵匠鋪因為有事不營業,人們便一天都提不起精神來。
南街上閑散的人離不開鐵匠鋪,每日裏不論寒暑陰晴,九點鍾準會圍過來,一邊閑擺些天南海北的龍門陣,一邊看曾文正打鐵。
曾文正是曾記鐵匠鋪的第五代傳人,技藝爐火純青。鄰人們說看他打鐵,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每日裏,曾文正總是不慌不忙地先抽一袋旱煙,過足煙癮後,爐裏的火正好發出青光,他知道爐溫已達到了最高點。於是,他左手拿著一把鐵鉗,夾一塊紅紅的毛鐵,右手拿一小錘,一錘一錘地指點著兩個徒弟,用大錘將那塊毛鐵打成刀形。
刀形鐵變冷後,兩個徒弟一人拉風箱,一人將冷鐵夾入爐間,埋進炭裏加溫。
這時,曾文正就會乘隙小憩一會兒,喝一口瓷缸裏的涼茶或溫開水,順便和圍觀的人開開玩笑,偶爾擺些葷龍門陣,常常逗得人們哄堂大笑。
等到爐火紅了,曾文正又將炭裏的“刀”夾出來,放在鐵砧上反複指點徒兒鍛打。
這樣的過程往往需要反複五六次,有時甚至七八次。當曾文正右手裏的小錘極快地敲打那把“刀”時,徒弟就停了手,用黑乎乎的毛巾擦一擦額上的汗。
曾文正虛起眼睛看了看貨,認為滿意了,順手將打好的菜刀,夾起來放進旁邊的水桶裏淬火。“嗞”的一聲響,水桶裏立即冒出一股濃濃的水蒸氣。
菜刀就這樣打成了,圍觀的人少不了嘖嘖稱讚。
這些都是許多年前的事了。
現在的曾文正老了,變成了曾大爺,自然沒有力氣再從業打鐵了。想想曾經有過的輝煌,他時常抿著嘴巴偷著樂。
南街上的人們卻記得他,也記得鐵匠鋪帶給他們的快樂。鄰居們每每從鋪子前經過,都要和曾大爺打打招呼。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發現曾大爺總是躺在竹椅上曬太陽,手裏把玩著一把紫砂壺,慢慢地品著茶,露出極滿足的神色。
南街上最有學問的張秀才說,曾大爺已經從鐵匠蛻變成了雅玩的大家了,無欲以達禪境矣。
鄰人們聽不懂張秀才所雲,都說他的話像六月裏隔夜的稀飯,有一股酸臭味。
今年開春,遂州城外的涪江通了汽船。汽笛聲裏,很多顴骨高聳的粵人來到了遂州城。人們傳言南方人很有錢,他們到遂州來,是專門來尋找和購買寶物的。
遂州本地人私下裏笑粵人癡,遂州哪來的什麼寶物?見到粵人就戲謔他們要不要城外頭河灘上遍地的石“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