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作者後記(1 / 2)

對於小說的創作,我沒有太多的經驗,自己更沒有太多完整的作品出現,現在,擺在我眼前的這本《柏拉圖的時空隧道》,幾乎就僅僅是我的處女作而已。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對人文社會科學經典的興趣使得我離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文學世界越來越遠,甚至都已經不知道屬於那個領域的風向標究竟朝向了哪個方向。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思考的問題變得廣泛而深入起來,當然,想得越多,就越想去實踐一些從來就沒有實踐過的東西。

我知道,除了本來屬於學問的清靜世界,外麵的文學市場已經悄然活躍起來了,尤其是網絡上的小說閱讀,更是超出了人們以往對文學創作的所有想象。在中國,網絡文學十年的發展已經使得作品數量超過了紙質文學出版量六十年來的總和,這已經不是什麼特別新鮮的事情了。每天,網絡上都會湧現出一大批文學作品,有玄幻,有武俠,有驚悚,有都市生活,還有校園言情,總之是林林總總,汗牛充棟,令人目不暇接。在我的印象中,八十年代的文學市場青睞詩歌,現在,有著特異人物、新奇故事和魔幻情節的小說已經成為了這個市場上的主力,而那些擅長以通俗小說吸引觀眾的作者已經名利雙收,取得了絕對的話語權。他們思維敏捷,文筆華麗,總是以瑰麗和高產作為自己發財的武器,從而擁有了廣泛的讀者群,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對於這些作品,我從來都沒有仔細閱讀過,倒不是出於別的原因,而隻是因為時間和興趣的限製。可是,就在我開始回頭窺視這個市場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離這個世界已經很遙遠了。我常常努力完成一些零散的作品,可是我不知道人們究竟期待怎樣的人寫出怎樣的東西,更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筆去闡釋怎麼樣的想法。我不知道這些美麗的文學夢想是如何用奇跡編織出來,又如何用商業運作的神奇之手去將它們一一實現,我更不知道我能否重現這樣的奇跡,我隻是默默地寫著。

轉眼之間,考上武漢大學已經整整一年了,相對豐富的大學生活和相對寬鬆的大學學習使得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觀察這個早就已經不太熟悉的社會,去看看人們究竟在想什麼,究竟在做什麼,而結果卻是令我吃驚的。因為,我突然發現自己離現實已經很遠了,而更為可悲的是,我已經失去了遠離現實的勇氣了。

就在這個時候,我意識到自己應該嚐試一下小說的創作。可是,對於這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我又究竟應該如何把握呢?對這個問題的長時間思考,最終帶來了這樣一本關於一條本來並不存在的隧道的想象的小說。

我打開記憶的閘門,想到了這樣的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人究竟有沒有前世呢?我不敢貿然去回答這個問題,現代社會裏宗教的觀念總是不太合適的,而我也沒有宗教信仰。好在西方的科學總是把這樣的問題歸結為心理,所以,在科學的框架內,這樣的問題總是可以得到完滿的解決。而在本書中,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展開,這些問題都會一一得到解決。

書中的女主人公曉晴就是這樣的一位奇異的人,從出生之後開始,她就一直覺得自己擁有一個不曾被記得的前世,這使得她以後的人生道路變得十分痛苦,在痛苦中她希望找到答案,這使得她對那些有著終極關懷的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而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裏學習哲學,當然,她最大的目的還是能夠接觸到一直致力於研究這一問題的G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