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引子在那星光閃爍的夜空下(1)(2 / 3)

現在我的手裏,正是拿著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這本《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經大約五千多字,到了南北朝時南梁的昭明太子,為了方便人們誦讀,劃分成三十二分。

《金剛經》是除了《心經》之外,在中國流傳最廣的一部佛經。唐明皇的時候,為了推行三教並重的政策,下令從佛家、道家和儒家各自的經典裏,分別選出一部經典來大力推廣。儒家選的是《孝經》,道家選的是《道德經》,佛家就選的是這本《金剛經》。唐朝當時的僧侶剃度非常嚴格,必須通過朝廷考試。而考試的主科裏就有《金剛經》。

另外,中國佛教流派中的禪宗,原來一直是以誦讀達摩祖師帶來的《楞伽經》為主。到了五祖弘忍禪師時,就改為勸人誦讀《金剛經》。

並說隻要一直堅持誦讀此經,不但功德無量,更可以直接見性而當下成佛。

禪宗六祖慧能禪師,就是偶然在別人讀誦《金剛經》時,聽到其中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豁然開朗。因此專程從廣東嶺南經三十多天到湖北,前來求教五祖弘忍,從而繼承了禪宗衣缽,並將之發揚光大。影響之大,直到今天。

我第一次聽到有《金剛經》,是從一位拳師介紹大成拳的文章裏。那位拳師專門講到《金剛經》裏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並說這“四無相”,其實正是大成拳能夠克敵製勝的奧妙所在。

《金剛經》既然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當然也就是專講“般若波羅蜜”的一部重要經典。所以,經中明明白白地闡述了般若波羅蜜的根本,概括起來,就在於“無相,無住,無修,無得”。

對我來說,自從得到了《金剛經》以後,第一個直接的好處,就是從此不再生氣,也不發脾氣了。即便偶而也會有一閃念的憤怒,那也隻是一閃而過了。事實上,就連這一閃而過的情形,也是屈指可數了。

這之後,我漸漸地發現,《金剛經》所帶來的好處是越來越多。

3.欲事界、靈理界和性空界

曾經有一個人,身上背了幹燥的稻草,要去穿過有五百裏之長的山口,一個正在燃燒著衝天大火的山口。這個人既要能夠有辦法穿過大火燃燒著的山口,還要能夠有辦法保證身體安然無恙,還要有辦法能讓身上所背的幹稻草完好無損。再沒有比這件事更困難的了。

事實上,想要把“般若波羅蜜”解釋清楚,這其中的難度,並不亞於這個人背著幹草穿越火山口而毫發無傷。想要把“般若波羅蜜”說清楚,其實就是這麼難。

雖然,關於“般若波羅蜜”,很多的書裏,很多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不過,這終究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說明的,而且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獨特見解,就像每個人所穿衣服各有各的尺寸一樣,每個人都有適合他自己的答案。

也就是說,即便是我的體驗如此美妙,卻仍然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體驗。畢竟我所經曆的種種,並不是你所能經曆的。就像不能向一個天生的盲人解釋顏色的道理一樣,在我的生命裏所遇到的種種神奇和美妙,我也無法向你解釋清楚。這其中的情形,有句古話說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過,話說回來,盡管是如此之難,卻也並非無法辦到的事情。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這樣一個問題:擁有“般若波羅蜜”的人與不曾擁有的人,這兩者到底會有什麼不同呢?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先介紹一下“三界四句一中道”。“三界四句一中道”是幫助人們準確認識現實的一種思維工具。這裏的“三界”指的是欲事界、靈理界和性空界,“四句”指的是揭示和判斷事物真相的四個步驟和內容:有,無,雙非,雙是。“一中道”就是中道,就是介乎極端兩頭的中立場。

通常情況下,人們看待現實中的問題時,都是習慣用“一元論”的思維方式。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一分為二的二元論。然而這都不是全麵認清事物真相的最好辦法。最好的辦法是全元論,各方麵的角度都看過去,然後找出那個最為符合事物本質的,就是事實的真相了。

不妨回顧一下“盲人摸象”這個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