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糙米加濕調質的目的和意義(1 / 2)

水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寶貴的生物資源之一,是世界上種植麵積最大的農作物,其種植麵積達1.54億hm2,占世界耕地麵積的11%。稻米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產量居世界首位,其次為印度、印尼、泰國。大米是全球至少半數人口的基本食物,約有39個國家以大米為主要食物,消費人口高達10億以上,尤以亞洲對稻米的依賴性最強。我國也是大米消費大國,約有67%的居民以大米為主食。因此提高糙米碾米的整精米率、降低碾米能耗、改善大米的外觀品質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長期以來,在我國種糧為了填飽肚子的觀念根深蒂固。由於特定的國情及曆史條件,政府一直將包括稻米在內的糧食作物生產的主要研究目標放在提高產量上,且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中國一度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但近二、三十年來,我國的稻米出口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已經退居至第六、七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稻米生產加工中隻注重產量,忽略了品質。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已逐漸由“溫飽型”轉向“保健營養型”,對食物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稻米品質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稻米的高品質已是稻米作為商品流通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特性。目前,大米市場中,低價、低質稻米的滯銷與一些價格明顯高於同類價格的優質稻米的暢銷形成鮮明對比。如何提高大米加工企業效益,將這一產業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們必須麵對的問題。我國稻穀年產量約為1.8億t,占世界稻穀產量的40%左右。但是,因為稻米的質量未達到國際稻米市場的品質要求,因而所占的國際市場份額並不高,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碎米率偏高(楊國鋒等,1997)。目前我國稻米產業的發展勢頭良好,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很多問題也不容忽視。

我國地域遼闊,稻穀在南方、北方都有種植,主要產區在南方各省,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二分之一。在南方,夏季收獲稻穀時常常是多雨高溫天氣,收獲稻穀水分高達25%左右,高水分稻穀在南方高溫高濕的環境中存放很快就會發芽黴變;在北方,秋季收獲稻穀,盡管秋高氣爽,但到稻穀收獲時水分也在20%左右,而高水分稻穀在北方過冬易受凍害。因此,無論南北方對收獲後的稻穀都必須進行幹燥,使其達到安全水分以下(粳稻14%,秈稻15%),經過貯存後的稻穀水分含量一般在12%~14%。而根據前期研究結果和國外的經驗,糙米的水分含量直接影響其碾米品質。如果糙米水分含量不適當,碾磨加工後大米就會出現較多的碎米,導致蒸煮品質較差,影響米飯的外觀品質,而加工高等級大米時,則會導致碾磨時間長,碾米壓力大,降低稻米的整精米率,而完整的精米具有較高的商品價值,也是優質稻米所必須具備的品質。與此同時,也加大了碾磨能耗,增加了生產成本。稻穀加工時其整精米率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經濟效益的高低,提高出米率、降低碎米率、改善稻米品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應是科技人員和企業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安紅周等,2001)。

水稻種植業是我國東北特有的自然優勢產業。我國東北的水稻種植麵積已超過200萬hm2,在東北秋季水稻灌漿期晴空萬裏、日照充分、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優質稻穀優良品質的形成;此外,東北地區開發較晚,土壤肥沃、汙染較少;這些條件構成了我國東北特有的水稻產業優勢,如何將這一產業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是我們必須麵對的問題。當前,我國東北的大米出口到日本、韓國後,在被加以300%~400%的關稅後,仍隻有當地大米價格的十幾分之一。製約大米品質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加工技術的落後,未能使稻穀經過加工後保證原有的優良品質,優質稻穀產不出優質商品米。因此改進加工工藝和設備,保證大米的品質非常重要。

稻穀的安全貯存水分是含水率14%以下,經過貯存後的稻穀(含水率在12%~13%)若直接碾米加工隻有30%左右的整精米率。由於糙米的最佳碾米含水率是15.5%~16.5%,因此企業無法安全貯存適宜碾米含水率的稻穀,隻能貯存幹燥後的稻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