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控方法:讓自我強大起來

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學會了如何接受相互衝突的自我,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測量一個人的力量的大小,應看他的自控力如何。

——但丁

聽從內心的選擇

自控力差之所以能成為很多人的一塊“心病”而難以得到解決,其原因恰好出在了“自控力”這個詞上。我們通常認為“自控”就是“自己控製自己”,具體說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要控製自己的另一部分”再具體地說就是:“想做一件事的部分要控製著不想做的那個部分”。其實,你想要控製的那一部分也是一種能量,控製或者壓製並不能使這股能量消失,它會跑到身體的其他地方,仍然在影響和控製著你。例如你想要專心看書,但剛好有人重重地甩了一下門,你不由自主地開始尋找甩門的人。你告訴自己要專心,而心卻分散了。你的意識告訴你不要分心,你的內心開始激烈地爭鬥,最終這種壓製和反抗的較量會讓你筋疲力盡。這種控製的模式是不可取的。

查理德·懷斯曼在《正能量》一書中提到,減肥終極的秘密不在於強製節食,而在於控製你注意力的落點。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心理學家沙克特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解釋了人們為什麼會肥胖。沙克特認為,人們之所以吃飯是基於兩種非常不同的信號。

第一種信號來自身體內部。比如說,當你飽餐一頓後,你的胃會發出信號:“好了,我一點點東西都吃不下了。”因此,你知道,你該停住嘴了。或者說,當你的胃發出叫聲、血糖下降的時候,你知道你該趕快去吃點東西。從理論上說來,因為感到餓而吃飯恰恰就像因為微笑而感到快樂一樣。在這兩種情況下,你都是基於身體所給出的信號,決定自己的感受。

此外,吃飯還可能受到環境等外界信號的影響。比如說,你可能會在糕點店的櫥窗裏看到一塊誘人的奶油蛋糕,然後覺得你一定要嚐嚐它。或者說你看看表,發現正好是下午茶時間,因此你走向廚房準備去找點吃的。此時,你忽略了來自自己身體的信號,基於身邊的環境判斷你的感覺。

所有的人都受到以上兩種信號的影響,但是沙克特推斷某些人更傾向於傾聽自己身體的意見(他將其稱為“內在”),而另一些人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外在”)。

他還提出假設,當供給不足的時候,這兩種人都不會變胖,因為“內在”隻會讓他們在饑餓的時候吃飯,而“外在”根本沒給他們什麼機會受到食物的誘惑。

根據沙克特的理論,過剩的食物供應不會對“內在”產生不利影響。他們會繼續聽從身體的意見,在饑餓的時候吃飯。與此相比,“外在”可遇到了個大麻煩。對他們來說,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食物貨架或攤位都在衝他們大喊:“快來吃我吧”。除非他們格外有自控能力,否則他們會很快發現自己正在大吃目之所及的所有東西。因此,沙克特認為,在大部分的發達國家,苗條的人傾聽“內在”的聲音,肥胖的人則往往受到“外在”控製。

如果你想減肥,就試著傾聽自己身體內部的聲音,集中注意力,聽聽你的身體在告訴你些什麼。比方說,在你點甜點前,問問自己:“我是真的餓了嗎?”同樣,盡量不要去看那些將你引入歧途的東西。不要去看那些不健康的食物,不要走近超市中那些擺滿了零食和餅幹的貨架,並且盡量避免那些將你的注意力從你自身轉移開來的吃飯場合。吃飯時不要看電視、聽音樂、或者讀書。相反,將注意力集中在食物本身,慢慢咀嚼每一口食物。如果這個做不到的話,你可以坐在鏡子前麵吃飯、將刀叉換為筷子(或將筷子換為刀叉)、或者用自己不習慣的那隻手吃飯,以幫助自己在吃飯時盡量更加關注自身。

自控專家辣評

苗條的人根據身體的信號決定是否吃東西。正如當人們在臉上綻開微笑時他們會感到快樂,人們胃部發出的信號告訴他們自己是否饑餓。與此相反,超重者往往不是根據身體的信號決定是否吃東西,而是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他們可以通過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內心的選擇而迅速減掉多餘的脂肪。

克服羞怯,就要接受羞怯

羞怯和社會交往緊張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這種心態會使我們難以充分享受豐富的生活。

20多年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曾在他的學生中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學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承認自己生性羞怯。現在,情況恐怕也不容樂觀,羞怯者的數量甚至還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