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古今中外,許多善辯的口才大師往往反應迅速,智慧過人。他們胸藏百彙,舌吐風雷。能舌反逆勢,口挽狂瀾。憑著自己出色的辯論才能,機製處世,盡顯才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缺乏的不隻是知識、智慧和韜略,而是辯論的方法和技巧。
辯論需要辯論者妙語如珠,需要邏輯嚴謹,但是,辯論也需要辯論者具有奇謀妙計。在辯論中,當我們麵對強大的對手時,怎樣能夠神機妙算,以弱勝強?當我們麵臨驕橫的對手,又怎樣誘敵上鉤,給對手一個下馬威?當己方陷入困境時,又怎樣能夠巧施妙計,化險為夷?這一切,都需要辯論者有製勝的奇謀妙計。
晏子是齊國的重臣,一向以雄辯的口才、敏捷的思維而聞名。有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將出使楚國,便想趁機羞辱齊國一番,於是,他便做好了對付晏子的準備。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便特意在城門旁開了一個小門,準備迎候晏子的到來。
晏子到了楚國都城門口,守門的侍衛打開了小門,說請晏子從小門口進城。晏子一聽,心裏很明白楚王的用意,他靈機一動很快就有了對策。隻見他停在門口,對楚國侍衛說:
“請你去稟報楚王一聲,問問他這裏是什麼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國,那我自然該從這個小門洞裏進去;如果楚國不是狗國,那我還是從大門走進去好啦。”
楚國侍衛慌忙把晏子的話傳到內宮,報告給楚王。楚王一聽,很無奈,隻好讓晏子從大門進城。
晏子見過楚王之後,雙方就座。楚王看著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狀地問道:
“齊國的人一定不多了吧?”
晏子反問道:
“大王何出此言?在齊國,光是在國都居住的便有成千上萬戶人家。走到齊國的街市上,熱鬧的時候要互相側著身子才能通過,人多得可以這樣形容:舉手蔽日,揮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說:“既然如此,齊國怎麼會派你這樣的人來做使臣呢?”
晏子知道楚王說話的意思,但他不動聲色地回答:
“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派遣使臣要依據出使國家的情況來定。對方的國君是明禮的,便派明禮之人為使臣;對方國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齊國實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來,就隻好派我來了。”
晏子的回答,讓楚王心裏悶了好大一口氣,但又隻好假裝無事的樣子。他招呼晏子到廳堂,準備安排酒席來款待晏子。
席間,兩位兵士押著一位犯人來見楚王,楚王問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設計好的話回答:
“這個齊國人乃是劫匪。”
楚王故意搖了搖頭,然後對晏子說:
“齊國人怎麼喜歡做這種事呢?”
晏子也搖搖頭說:
“我聽說,橘子生在淮南的時候是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變成了枳,雖然它們的葉子相似,但是結出來的果實則全然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同罷了。老百姓在齊國的時候安分守己,不偷東西,可是到了楚國便偷東西了,難道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然嗎?齊人在國內從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國便成了這個樣子,真是風氣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