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講完走出廣播間時,到處都響徹歡呼聲。有許多人打電話、電報或寄信件給他,全國聽、看這次演講的達六千萬人。演講使事實得以澄清。
尼克鬆之所以能贏得千百萬同情者,使自己從窘迫中解脫出來,首先得歸功於他演講中表現出的真誠,其次在真誠的背後展示了尼克鬆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決心,從而達到了與聽眾心心相撞,情情交融,在感情上發生了共振效應。
論辯中,還可以通過滿足對方的某種“需要”而達到心理相通,這就要求論辯者善於體察人心,了解對方最迫切的需求,有的放矢,並采用適當的方式予以激發和滿足,使之產生所要求的行為。這是通常所說的“虛心恭維話”。
竊國大盜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權力後,每天做著當皇帝的美夢。
一天,一位侍婢給午休的袁世凱送來參湯,不小心摔壞了袁世凱最喜愛的羊脂玉碗,袁世凱氣得臉色發紫。
婢女非常緊張,急中生智,連忙跪著哭訴:“這不是小人之過,婢女剛才端湯進來,看見床上躺的不是大總統。”
“混賬東西,”袁世凱更加怒不可遏,“床上不是俺,能是啥?”
“小人不敢說,怕人哪!”侍婢急哭了。
袁世凱氣得陡然立起,咬牙切齒地說:“你再不說,瞧俺不殺了你!”
“我說,我說。床上、床上……床上躺著一條五爪大金龍!把婢女嚇倒了。”
袁世凱一聽,心中不由一陣狂喜,以為自己是真龍轉世,真的要當皇帝了,高興之餘還獎賞了婢女。
婢女一時失手,釀成禍害,非常緊張,但她終日侍奉袁世凱,知道其心理,生死攸關之際,情急智生,編出“五爪金龍驚落玉碗”的故事。這故事正好“印證”了袁的美夢——真龍轉世,滿足了他的心理要求,使袁世凱化盛怒為狂喜,使自己轉危為安。
使用虛心恭維法要注意:其一,要符合道理,不可太誇張;其二,要直接恭維對方,不要用貶低別人來代替這種恭維,以免引起誤解;其三,恭維要得體、深入、細致,並選擇好表達角度。
◎與人溝通的方法要符合對方的性格
說話因人而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體現了中華思想文化傳統中最經典、最精粹的財富之一,這就是“實事求是”。
舊時官場上的人物,尤其善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當然,這種方法在他們手裏隻能叫做見風使舵拍馬屁。
清朝就流傳下來這麼一則笑話。它說的是有個布政使請巡按喝酒,巡按隻有一個兒子,正為此憂傷,卻聽布政使衙門內的一個陪酒的小官說道:“子好不在多呀!”巡按得到了安慰,而布政使卻愁了:“唉,我的兒子太多了。”那個小官這時又說:“子好不愁多呀!”反正這個小官說得都有理。
其實說起來,社會中見風使舵的馬屁精也是有其苦衷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背景、遭遇、思想感情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不去了解這些差別,就一定達不到自己的目的。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常常被抱著老觀念不放的人看成油嘴滑舌的典型。其實,因人而異在日常交談和論辯中都大有必要,否則就會犯下對牛彈琴的錯誤,毫無溝通力和說服力可言。
怎樣才能避免對牛彈琴呢?其實隻要話題是大家都關心的,又是對方的工作問題,經你一問,對方就容易開口了。
說話時要考慮到時間、場合和對象,因人因事,說出足以打動對方的語言,並使其無法抗辯或反對,以達到使別人來替自己辦事的目的。沒有說服力的人,不懂或沒有掌握語言的藝術,說話乏味而沒吸引力,就算他所表達、傳播的是真理,也不會有人聽信。
一個人有很多的觀點和意見,麵對各種各樣的人,說服的方式自然不一樣,在不同場合,麵對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說服方法,如果不能隨機應變,仍舊無法發揮說服的藝術。簡單地說,就是因人而選擇適宜的說辭。如果不管對方是誰,都用同一種方法去說服,就很難順利達到目標。因為對某些人隻要解說大意即可,而對某些人就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想說服人就必須巧妙靈活地運用各種言說方法才行。
在一般情況下,運用“因人而異”的方法,要考慮幾個方麵:性格的差異、性別的差異、職業的差異、年齡的差異、文化程度的差異、地域的差異、興趣愛好的差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