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形態自組織演化的啟示
關於居住形態自組織演化的優越性,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傳統自然村落的聚居形態。那些寧靜悠閑的偏遠村莊之所以保有淳樸的鄉情與宛若天成的生活環境,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們較少受到現代化與技術理性的幹擾,其演進的過程帶有更顯著的“自覺性”。從主體論角度來看,其演化過程中“需要”的產生和”價值”的判斷,都自覺地靠攏已有的演化路徑,自覺地采取協調和克製的態度,對自然環境、文化傳統及他人利益表現出更多的尊重。
在高度異質化的當代城市中,權力、利益、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在居住形態演化過程中的疊加,似乎已經使自組織的作用顯得微不足道。政府、開發商、設計師等以各自的方式作用於城市居住形態,每個話語權的擁有者都以自己的價值觀解釋發展的內涵,構築理想的居住圖景。工業革命以來,技術理性和科學主義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也成為左右現代城市居住形態演化的主要因素。“計劃”演進的特點是,資源的調度、技術水平和社會階段性目標成為壓倒性因素,人工的痕跡逐漸取代了自然的沿襲,居住形態自身演化的組織邏輯受到忽視,這也正是造成社會花費大力氣塑造公平、理想的城市居住圖景而屢屢不可得,甚至激發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負麵反映的症結所在。自組織演化的發生是緩慢的,但其作用是相當強大的。外力幹預可以在短時間內表現為達成既定目標、符合公眾利益,但若未能與係統自身的發展規律很好地結合,則會逐漸顯現出問題,甚至演化為危機。看待這個問題,並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人在某個階段上預見性的不足,而更大程度上在於,人們在追求解決突出的社會性焦點問題的時候,常常離開了問題產生的土壤,甚至離開了問題自身。
認識“自組織”的同時必須認識“他組織”這個相對的概念。當係統演化達到相當程度的複雜,其內部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不足以對子係統或要素的行動進行及時有效的協調,便需要較高層次的係統在處理信息的基礎上對較低層次的係統施加幹預,甚至分化出專門從事協調控製的子係統才能保證係統整體的效能,他組織的地位得到提升。
與自組織作用的途徑和行動的目標相比較而言,他組織作用總是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如住房政策的製定、住房開發的行動計劃和住宅區規劃設計方案的形成等。他組織對係統演化的影響大多具有目的明確、見效迅速的特點,其作用途徑通常包括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指令,對係統運行的步驟、方式進行明確規定,如指令性計劃;第二種是引導,采取建議或示範的手段指引係統的發展方向,或通過調整環境因素令係統主動接近預期目標;第三種是限定邊界條件,係統在某個限定的範圍內擁有較多的發展選擇。城市居住形態演化過程中自組織與他組織作用的比較自組織模式他組織模式行為主體公眾政府或組織機構行動空間係統整體和局部係統局部時間框架長期、持續短期、突發發展動力內生外生續。
自組織模式他組織模式作用途徑競爭與共生控製與協調可持續性強弱發展理念自然權益演進的方式緩慢的逐步調諧短期迅速見效行動目標走向整體有序解決問題建築師常說“設計住宅,其實是設計一種生活方式”,同樣地,規劃一座城市,也是規劃一種聚居模式。生活的豐富內涵超出規劃設計的理性,也就是說,更明智的舉措應該是提供一種容納和激發多種可能的空間,而不是亦步亦趨的規劃程序。林德布羅姆(CharlesE.Lindblom,1959)認為,城市管理機構的決策過程是一個高度響應性的過程,但絕不是無方向性的。出於不同目的製定的政策被當作是對有限問題域的“不斷逼近”(SuccessiveApproximations),當新問題出現時需要不斷進行調整。由於每個參與決策者的目的和價值觀與他人都可能有所不同,決策的做出便隻能依靠他們彼此之間是否能夠達成一致。同樣地,目標和手段的選擇也以類似的方法確定,從而使係統的總體效應呈現為對利益的限製。當特定利益群體遇到問題時,就會產生一係列複雜的遞增響應(IncrementalResponse),他組織作用就是通過這個過程不斷得到修正的。從本質上看,這是一個不同利益和價值群體之間通過談判不斷調整策略以達到適應的過程LindblomC.E.TheScienceof”muddlingthrough”.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59,19(2):7988。
從係統整體角度來看,自組織作用的發揮需要從更長遠、更廣闊的曆史演進的角度來考察,其深刻而持續的影響是他組織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從微觀角度出發,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係統自組織表現,也常常是係統修補他組織漏洞的自發行動,或揭示需要外力幹預的問題所在。因此,自組織和他組織的作用是辯證統一的。
係統的自組織演化機製使我們認識到,由於城市居住形態係統中自組織現象的普遍存在,相應的管理、規劃等他組織幹預手段必須充分考慮並借助於自組織演化的機製與規律,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合理的外力幹預須建立在對係統深入了解和全麵把握的基礎上。他組織手段一旦淪為彰顯權利或謀取利益的工具,結果必將導致空間與生活的分離、形態與主體的分離、發展與利益的分離,以及價值觀與行動的分離。以有機演進、和諧發展為目標,他組織幹預的導向需要實現以下幾個方麵的轉變:①從以“物”為導向轉向以“人”為導向;②從單一目標導向轉向綜合目標導向;③從改造自然環境轉向尊重自然環境;④從工具技術理性轉向多元有機的價值觀;⑤從技術方法導向轉向內生演化邏輯的發掘和特色的營造。
城市居住形態演化的綜合機製與整體思維
後生態時代的思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城市居住形態是一個開放的、活躍的、複雜的係統,既有係統自身演化的規律與特征,又與所處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綜合環境休戚相關。認識特定的城市居住形態及其係統演化的趨勢,應立足於係統演化的綜合機製,把握結構功能耦合、係統整體優化、核心價值導向和機製應變等原則。本書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城市居住形態發展曆程的研究表明,以居住的主體——人為核心的城市居住形態,其演進的軌跡和發展的趨勢均為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特定時代、特定人群的特定需要無論顯得如何急迫和“科學”,亦必須尊重和納入係統的整體思維,這也為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當代居住形態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加全麵、客觀的視角。
城市居住形態演化的動力是多樣而複雜的。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居住形態演進曆程的研究,我們大體上可以把城市居住形態演化的動力概括為三個方麵:首先是來自係統主體的,包括主體的生存需要和發展要求,以及日常生活中積澱形成的人文基礎、價值取向等;其次是來自係統外部的,包括城市的宏觀利益、經濟發展前景、社會文明程度,乃至階段性的政治目標等;第三是來自係統內部的,如生活中的自我適應,交往中的自我調諧,以及形態沿革過程中的增殖和放大效應等。從總體上講,係統主體是居住形態形成與演化動力的核心來源,沒有主體在認識和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的需要,就沒有居住形態發展和進步的土壤。
錯綜複雜的現代城市環境為居住形態的演化帶來了大量難以把握的因素,物質和社會空間的異化每每令人始料不及。於是,不少學者轉而求助於傳統聚居形態的有機演化途徑,以及被忽略了的日常生活的本質。以“自然”演進為特點的傳統聚落往往更為接近生活,富於本土特色,演進的過程通常較為緩慢,便於逐步調適與整合。當代城市盡管難以回歸“緩慢”和”自覺“的發展邏輯,但仍可從中得到深刻的啟示。例如傳統聚落以”宜居”為導向的有機演化過程所特有的協同進化、尊重傳統和特色、富有生活氣息和活力等特點,對已習慣於以政令、技術、利益等人為幹預因素為發展思路、以批量生產為主要模式的城市居住形態的演化,顯得更具參考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從係統整體出發,處理好以下幾對矛盾:
(1)主體與客體。居住形態的形成與演化是以人為主體,以人化的城市環境為基礎,通過人口的聚集和分離,進行生產和交往活動的過程。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是作為客體的居住形態呈現出不同特征的原因。與此同時,特定的居住形態一旦形成,其物質空間、社會結構、文化特征及演化的經濟過程也隨即會對主體的選擇施加影響。換句話說,主體的居住習慣和發展選擇總是基於客體所處的特定發展階段和係統環境。主體和客體是一對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範疇,沒有超然物外的主體選擇,也沒有脫離生活的客體存在。主體和客體之間通過實踐相互連接,成為城市居住形態的演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