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童廬,吳從環.組織結構:鄉村現代化的社會基礎.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83.吳業苗.對轉型期農村社會組織整合功能的特性分析.前沿,2002年第2期.

84.Admi.反思社會轉型期農村組織問題.中國經濟日報,2004年4月2日.

85.黃祖輝.農民合作:必然性、變革態勢與啟示.中國農村經濟,2000年第8期.

86.黨國英.中國農村社會權威結構變化與農村穩定.中國農村觀察,1997年第5期.

87.劉鵬,王文亮.“三農”問題的製度經濟學分析.經濟經緯,2005年第2期.

88.李遠行.互構與博弈——當代中國農村組織的研究與建構.開放時代,2004年第6期.

89.曹錦清.中國農村轉型:轉向何方.2004年9月在華中師範大學農村研究方法高級研討班的發言,由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胡宜根據錄音整理.

90.李遠行.農村組織的研究路徑.轉載自中國社會學網,http:www.sociology.cass.cn.

91.張靜.國家與社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92.斯托克.作為理論的治理:五個論點.國際社會科學雜誌,1999年第1期.

93.程同順.利益集團理論與中國農民的組織化.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94.周毅.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組織結構亟待完善.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6期.

95.王威海.轉型中的中國農村組織體係:過程與問題.理論學習月刊,1997年第2期.

96.馮毓奎.論村自治組織運作中的權力衝突與對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97.趙樹凱.鄉村治理:組織和衝突.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6期.

98.肖自強.鄉村政治:變遷·選舉·衝突.博覽群書,2004年第5期.

99.張建橋.當代中國鄉村改革的動力與進程——中央、地方與農民三方博弈關係.

2005年6月24日“世紀中國”網首發。

100.黨國英.鄉村民主的作用及其有限性.博覽群書,2004年第9期.

101.趙樹凱.農村組織創新的基礎與方向.2003年8月17日“中國選舉與治理”網首發.

102.沈澤林,彭南珍.農村組織體係創新初探.理論與現代化,2001年第3期.

103.鄭長軍.我國農村組織的現實問題與製度安排.江漢論壇,2004年第11期.

104.孫克強.對當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比較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105.克裏斯托福·D·捷拉德,黃祖輝,蔣文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製度透視及其對中國的政策含義.中國農村經濟,2001年第5期.

106.張曉山.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三大製約因素、一個基本認識、兩類政策措施.中國農村經濟,2003年第1期.

107.唐鈞.農民需求與製度供給之間的矛盾.開放時代,2002年第2期.

108.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長:行政放權與社會發育.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

109.張鳴.鄉村民主的作用及其有限性.當代中國鄉村治理與選舉觀察研究叢書第三輯出版座談會,博覽群書,2004年第9期.

110.老田.“三農”研究中的視野屏蔽與問題意識局限.開放時代,2004年第4期.

111.陳光金.20世紀末期農村社區精英“資本”積累策略研究.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112.陳潭,劉祖華.精英博弈、亞癱瘓狀態與村莊公共治理.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113.崔向陽.製度形成的博弈分析:一個理論框架.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114.鄧聿文.社會公正:改革的利益訴求.讀書,2002年第10期.

115.郭於華.“弱者的武器”與“隱藏的文本”——研究農民反抗的底層視角.讀書,2002年第7期。後記江南的六月,氣候依然宜人。我的博士後階段性成果終於付梓了。

值此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時期,拙著能夠出版,非常感謝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黃祖輝教授的大力支持與鼓勵。謹此致謝!

同時,也感謝一直以來給予我支持的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每一位老師和學生。感謝我的先生對我學業的支持與鼓勵。

更要感謝被文中所引用材料的作者。是他們的成果給了我巨大的啟發與思考,讓我在前人的肩膀上稍稍有了些自己的想法。謝謝你們!

農村組織是現代鄉村治理結構中的核心內容。本書試圖通過社會學與管理學的衝突理論構建理論模型,在此框架下分析農村組織及其相互之間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而且,試圖綜合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相關理論,運用到該書中。這樣做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這個視角目前看來比較獨特;缺點就是由於作者知識積累有限,調研有限,內容方麵難免有論述不充分或欠妥的地方,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韓玲梅2007年6月於華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