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1)

《觸摸四季》這本書實際上記載了無數觸摸心靈的故事。體現了活生生的人與人的交流,溝通和關愛。

我是一名醫生,深知護理的重要。在與疾病的鬥爭中,醫生與護士是搭檔,而醫護人員與病人則是一個戰壕裏的戰友,疾病才是我們的共同敵人。疾病的防治是人與人的交流,合作,共同奮鬥的過程。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不知提了多久,標語口號貼滿了走廊和庭院,但這本書裏,沒有標語,沒有口號,在字裏行間卻都是"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一個大學的文化,一個醫院的文化,重在建設,重在堅持。但最重要的是變成全體員工的共同的行動準則,變成持之以恒的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習慣。

醫學總體上屬於科學,更多的屬於自然科學。但由於醫學的對象是人,是整個社會的人,而醫學的實踐又是包括病人在內的共同勞作,所以醫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共同結晶,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一個好的醫生或護士,他(她)必須具備"人文心,科學腦,世界觀".遺憾的是當今的現實並不令人滿意,醫患矛盾仍很突出,醫療質量和服務態度尚待提高。此書也許在這方麵會起到良好效果。當然,堅持衛生公平,推動衛生改革,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才是我國衛生事業和民族健康的必然之路。我相信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健康的民族,必將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巴德年(巴德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免疫學教授。――以"角注"方式注明)

一次護理交流會議上,有護理同仁說:"具體我也說不清楚,但你們醫院和別人真的不一樣。"一位離開數年後又回到醫院的護士說:"回來真好。"類似的鼓勵我們不陌生,然而我們自己也並不明了,社會給予我們如此厚愛究竟緣自何處。於是,在日複一日的勞作中,開始求解。

說到專業,護理是年輕的,南丁格爾的足跡僅僅一百四十多年的曆史。這份被認為"在修繕人身過程中有些幫助的工作"(摘自"護理劄記")悄然發展。從"護病"到"護人",其科學和人文的內涵如同兩大臂翼,在時光的潮汐中逐漸凸現出來。我們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思考自己如何做得更好。無論於人於己,都期望能感受到她的價值和發展,從而願意讓自己投身其中,並為之努力,為之依戀,為之自豪。

想很久,還是那句老話:"護理是精細工作中最精細者。"也怪,故事不少,感受也多,然而當真說起來,記憶中的片段卻躲躲閃閃,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總怕筆下底氣不夠。偶然的閑聊中,說起護理如水,柔而無形,然而運力不小,關乎所有的人。在流逝的時光中,她教會了我們去讀懂病人、讀懂生活。這與生命相伴的事務,讓我們擁有了這樣一種特權:在他人最易感的時候遇上我們,讓我們去嗬護他們脆弱的神經。痊愈抑或死亡,歡喜或痛失,在我們的工作場所中不可避免地發生,我們的所言所行,便是希望能和病人共同創造和經曆,在患者和醫護人員共處的日子裏,所有的真、善、美會遠離矯情、名利的誘惑,在四季的輪回中積澱下來。

故事很多,如拉家常般,喜怒哀樂誰都不缺。生活是真實的,我們是真實的。後麵所談及的,其實都是那麼微不足道,然而它很篤定走進人們的心靈,讓病人和我們相互感動,相互說出彼此對生活的理解。

那麼,就讓它微不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