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2)

中國有句俗語: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意思是告訴人們身處新的環境時,應該先了解新環境中的人、事、物的運行規則,使自己能夠盡快地進入新環境的社會實踐活動,獲得新環境對自己的認可的同時也使自己產生歸屬感——入鄉隨俗。什麼“山”決定唱什麼歌的,也就是這個“山”的文化。文化塑造了我們觀察世界的方法,當我們談到文化時,我們就是用這種方法尋找個人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共同生活的方式。每個人作為社會的成員,其生命曆程都會遇到不同的新環境,或在不同的環境中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如一個人從“鏡像階段”(所謂的鏡像階段是指這樣一種現象:當不會說話步履還趔趄的幼兒看到自己在鏡中的映像時會十分高興,並且對這種鏡中映像的興趣持續好長一段時間。這與靈長類的其他種屬在鏡前的舉動有很大區別。拉康指出,幼兒在鏡前的這種表現實際上是幼兒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步驟。幼兒看到了自我,更確切地說,鏡中的映像助成了幼兒心理中“自我”的形成。幼兒心理有了“這就是我”的想法,這個“自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覺得是在度過同一個生命的原因。——參見拉康著,褚孝泉譯:《拉康文集》,第89~96頁,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開始的“自我”認定,到他經曆成長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環境,總是和類似“鏡像”的世界發生關係,這個“鏡像”給他提供了關於他是誰的答案,同時也告訴他如何成為“他”的一切標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答案,“他”為什麼要尋找答案,以及標準是如何建構的等,這就是文化關注的問題。

文化不是自然的結果,因為文化是有意義的。文化不是個人獨享的意義,也不是供人們直接觀看或者觸摸的物質,但是文化現象卻發生在每一個個人的身上,出現在每一個事件、每一個物體的形成過程。文化在這個過程像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左右事件的開始、轉折、結果。決定一事與另一事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差異、滲透和共存。文化言說你和你所在的群體,你的功能和責任,甚至包括你在家庭角色扮演過程中的邏輯。

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表現出的文化差異,構成了文化的多樣性。每一個事件、每一個物品的說法是文化的證明。每一種文化都有解釋世界和處理與世界的關係的特殊方式。因為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有無數不可重複的要素,因此文化又具備了變化的多種可能。“文化的富於創造力的多元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新與市場(1998)》,序言,關世傑等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告訴我們,隻有“通過對所有文化(具有容忍他人的價值觀)間的差異積極主動地尊重”才能確保人們擁有享受自己文化的自由,擁有認識和理解其他文化的自由。文化全球化也唯以此做基礎,才有利於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

文化既是人類創作的精神產品——小說、電影、繪畫、舞蹈、音樂,也是知識係統;是一種包含了傳統和個人成長經曆的習得與修養;是社會個人和群體生存、發展所遵循的成規——意識形態、道德價值觀、信仰、主體身份等。

文化是規矩,無規矩不以成方圓。

借用索緒爾對語言規則的解釋,文化的形成也是隨意的、約定俗成的、武斷的。同時,個人甚至群體對它的任意改變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文化不是那種“同質的、完整的和前後一致的實體”,“當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全球化,已經導致了文化的進一步滲透和重疊,文化在特定的幾種文化傳統的社會空間的共存以及文化經驗和實踐的更加活生生的相互滲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新與市場(1998)》,序言,關世傑等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這個過程成為現代大眾傳播(傳媒)和運輸業、旅行以及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理由,同時,這些行業尤其是現代傳播也成為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過程本身。現代傳播的普及與全球化過程同步發生,彼此相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