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9章 一直活著(1 / 3)

景正十一年,還未過元宵,永和宮貴妃興子,帶了近萬人的隊伍,並攜皇五子出京,前往綏海省,也就是倭國。

這件事,對明朝來,自然是‘教化’之任,朝廷從上到下,派出了十分龐大的使者團,幾乎無所不包。

浩浩蕩蕩的隊伍在津衛登船,由海軍護送,前往江戶。

曾經的皇,攜帶‘皇子’歸來,對倭國上下來,自然有著不一樣的意味。

對普通百姓以及底層武士來,他們不認同明朝,尤其是那些作亂不止的人,但對曾經的皇,必然不同。

可以預見,倭國的亂象,將會有一段時間平靜。

對於德川明秀,政仁,鬆平信綱,伊達政宗等人來,也是如此,他們作為倭國的統治階層,自然也希望穩定,是以對興子的回國,組織了龐大的歡迎儀式。

興子帶來的人,自然有著詳細的規劃,這對整個綏海省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想象的作用。

在興子回向倭國的時候,多爾袞終於也到了京城。

乾清宮。

朱栩正在院中打著太極,動作閑適,熟練,行如流水。

經過半個多月的休養,朱栩的身體已經大有恢複,整個人的神色也紅潤精神。

朱慈燁幾個家夥也跟在他身後,有樣學樣,慢慢悠悠的打著。

不過他們都不倫不類,隻有朱慈煊有模有樣,沒有一絲生澀。

朱栩金雞亮翅的回頭看了眼,笑著道“這個太極啊,朕七歲的時候就在練,當年還是在景煥宮,曹副元帥教朕的。”

幾個家夥看了眼不遠處立著的曹文詔,繼續顫顫巍巍的打著。

曹文詔上前兩步,笑著道:“這是臣的福分。”

曹文詔跟隨朱栩最久,當年在景煥宮裏的事還曆曆在目,但一轉眼已經二十多年了。

這對曹文詔來,確實一種大的福分。

當年乾清宮一見,他被還在潛邸的惠王殿下招入景煥宮,做了大管家,前前後後不知道多少事,直到惠王變成了帝王,這才離京。

他從一個的遼東參將,一躍成為大明顯貴。而今,曹家成了大明第一世家,曹家個個顯赫,無可比擬!

這種福分,誰人有?

朱栩對曹文詔的話也隻是笑了笑,道“吧,今是為什麼來?”

朱栩這陣子是確實沒有怎麼理外麵,還真不知道曹文詔為何而來。

曹文詔又上前一步,神色肅然,道:“皇上,緬甸,暹羅有些不穩,盧象升上書,請準許他們對兩國進行有限打擊,進行警告,確保邊境穩定。”

朱栩收著手勢,道“準奏。”

曹文詔道“是。第二件事,秦元帥對兵製的改革正準備深入,推動各級將領的考核,輪換以及更替。”

考核,輪換這是規定,無需多,最重要的,就是後麵的‘更替’。

文官這邊,政院係已經基本替換了縣一級,隨著生員不斷的畢業,縣丞,主簿,典吏都會更換,而後由上向下,完成吏治的‘淨化’。

現在,輪到軍隊了。

皇家軍院這些年也培養了很多軍官,但相對於不斷擴大的科舉以及龐大的政院係與改革後的大學,還是人數稀少。

另外就是,皇家軍院出來的軍官,大部分都在皇家軍團裏,也就是曹文詔的手下,如果進行‘更替’,也就是,曹文詔的人將灑遍大明軍隊,將來很可能會在整個軍隊體係中有著極其可怕的影響力!

這也是曹文詔來彙報,而不是秦良玉的原因。

朱栩收了手,接過毛巾,擦了擦脖子,看著幾個家夥也要收,一抬手道“你們多打幾遍,解語,盯著他們。”

李解語微笑,應著,走過來囑咐幾個家夥繼續練。

曹文詔躬著身,陪在朱栩身後。

他自然這道這裏麵的忌諱,看著朱栩笑容不減的側臉,道“皇上,臣與秦元帥商議過了,皇家軍團臣可以脫手了,也可以著手進行拆分,建立兩到三個軍團。”

曹文詔這是主動的削權,以免引起朱栩的猜忌。

朱栩走到屋簷下,坐在椅子上,道“坐下。”

曹文詔坐下來,繼續道“軍隊改革是比之國策,臣不敢怠慢,已經寫好一些計劃,呈送司禮監,臣特意來請示,回去好做修改。”

朱栩放下毛巾,拿過桌上的茶,道:“朕對你,對秦元帥都是毫無保留的信任。你的計劃書朕看過了,沒什麼問題。不必要有什麼擔憂,該怎麼改革就怎麼改革,按照既定計劃走,無需顧忌朕,也不用在乎內閣的聲音……”

文官管軍,是曆來的傳統,軍隊的改革盡管是朱栩主導,但內閣也不是沒有發言權。

這樣的改革,很多人都對曹文詔起了忌憚之心。

秦良玉七十多,曹文詔五十多,或許用不了兩年曹文詔就會繼任帥府元帥,到那時,全下的軍隊都是他的人,那是多麼恐怖,又前所未有的事情!

朱栩雖然這樣,曹文詔可不敢答應,一切的計劃自然要心謹慎,既要完成既定的改革計劃,又不能引起朱栩的猜忌。

曹文詔默默一陣,道“皇上,多爾袞到京了,想要求見皇上。”

朱栩自然早就知道,道“嗯,帶他入宮吧。”

曹文詔猶豫一番,道“多爾袞出了津衛,使用了偷梁換柱的手段,馬車到了京城,人不見了,軍情處還在找。”

朱栩一怔,這個他還真不知道,多爾袞居然連錦衣衛都瞞過去了?

朱栩倒是沒有多少震驚,反而笑著道“有點意思,這多爾袞臨死之前,看來還想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