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落井(1 / 2)

靈台道心 雪金國北方,邊陲的一個小村落裏,這裏剛剛下過一場大雪,厚厚的雪層覆蓋在大地上,仿佛披上了一層棉花。

這是一個小村子,稀稀落落的隻有五十餘戶人家,在大雪過後的晴天裏,各家各戶的大人們都拿著掃帚鐵鍬,開始打掃街上的大雪,時值臘月二十七,再有幾天就是過年的日子,但是街道上卻唯獨看不到小孩子們的身影。

村子西麵一間單獨開辟出來的廳堂中,一個中年秀才端坐在草席上,手裏握著一本《禮法》,正在緩緩朗讀。他的麵前,同樣端坐著三十餘個孩童,正在專心聽講。廳堂裏一前一後燒著兩個炭爐,將屋裏烤的暖烘烘的。

這群孩童,大的足有十五六歲,小的隻有五六歲,但不論是誰,都在專心的聽著老師的朗讀。

“情不逾禮,禮不逾法,人則有變,法則有進。”秀才朗讀完這一句,環顧麵前,問道:“有誰能解答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下麵一片沉默,沒人敢隨便開口。郭秀才平時雖然為人謙和有禮,對他們也都很好,但是一旦牽扯到學問上的問題,他就會變得十分嚴厲,稍有錯漏便是嚴加斥責,有時還會動用戒尺,但也因如此,被他所教的學生都進步飛快,眼前的這三十餘個學生中,有四個童生,過了年去縣裏考試,秀才有望,剩下的學生中也都童生可期。

見無人答話,郭秀才眉頭一皺,道:“讀書而不思考等同於白學,你們可曾對得起父母的期望?”他沉默了一會,將目光投向坐在後排的一個麵容耿直的十五歲少年:“羅成,你來回答。”

“是,先生。”聽到郭秀才點了羅成的名字,下麵有不少人都在心底舒了一口氣。

羅成慢慢站起,稍微頓了一頓答道:“學生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情不能逾越禮節,禮節不能逾越法律,人情和處世的方法是不斷變化的,禮法也要適應人們的變化而不斷地進步。”

郭秀才滿意地點點頭:“不錯,孺子可教也。羅成,以你的能力,今年必然可以摘得秀才的名頭,如果你再努力一些沒說不定可以爭一爭縣裏的前三甲。”然後他環顧四周,將重學生羨慕、崇拜的目光收入眼底:“你們也要向羅成學習,勤加努力,將來的成就必然能夠超越老師。”

“是,學生謹記!”下麵一片應和。

………

傍晚時分,郭秀才在宣布了過年放假的消息後,眾學子魚貫而出,羅成告別了郭秀才,緊了緊身上的棉襖,走出了廳堂。一陣寒意襲來,羅成忍不住打了個寒顫,然後他拿起了放在牆邊的挑子,挑起兩個尖底的木桶,朝著廳堂西邊走去。

“羅木頭!等等,羅木頭!”羅成聞聲停下腳步,後麵趕上來兩個人,一個方塊臉,一個像是個莊稼漢。這兩人是羅成從小玩到大的好友,莊稼漢叫做張安,同他一樣是十五歲,也就是叫住他的那個人,方塊臉叫做方和,今年十七歲,去年考過一次秀才,不過落榜了。

兩人和他一樣,都挑著擔子,掛著兩個尖底水桶。他們這是要去村子西頭的一口古井裏打水。

他們這村子叫做古井村,據說村子裏有這麼一口神井,是由仙人點化而來,整個村子都是依靠這個古井才發展起來的,雖說如今的人們已經不太相信這個傳說,但是村子裏的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那就是新年的第一頓飯,必須要用這口古井的水來做。

羅成這個人從小就安逸、老實,認識他的都管他叫羅老實,而和他一起長大的幾個好朋友,都叫他羅木頭。“木頭,你走那麼快幹什麼,不是說好了一起去的嗎?”張安大呼小叫的跟了上來,一點也沒有讀書人的樣子,方和也跟了上來,衝著羅成點了一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