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你要知道的自然界趣聞(2 / 3)

棲息在澳大利亞草原上的一種野山羊見到同類的屍骸便會傷心不已,它們憤怒地用頭、角猛撞樹幹,使之發出陣陣轟響,頗似人類“鳴槍致哀”的場麵。生活在炎熱非洲的一種獾,常常采取“水葬”的方式處理死者。一旦有同伴死去,群體就立即聚攏過來,小心翼翼地將同伴的屍體拖入江中,伴隨著滾滾的江水,仰頭嗚咽不已,表示哀悼。

獼猴的情感更為深沉。老者斷氣以後,後代們就會圍著它淒然淚下,然後一齊動手挖坑掩埋。它們把死者的尾巴留在外邊,然後靜悄悄地觀察動靜。如果吹來一陣風,把死猴的尾巴吹動,就興奮地把死者再挖出來,百般撫摸,以為能夠複活。隻有見到死者毫無反應之後,才無奈地重新將其掩埋。

在鳥類中,鶴類是極富情感的種類。生活在北美洲沼澤地帶的美洲鶴,如果發現死亡的同類,便會久久地在其屍體上空盤旋徘徊。然後,由首領帶著群體飛落地麵,默默地繞著屍體轉圈,悲傷地“瞻仰”死者的遺容。生活在亞洲北部的灰鶴則停立在屍體前麵,發出淒楚的叫聲,眼中似乎淚光閃閃,垂首泣涕,似乎在召開莊嚴肅穆的“追悼會”。

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體態嬌小的文鳥,它們的葬禮也許是動物世界最為文明的一種。它們用嘴叼來綠葉、漿果和五顏六色的花瓣,撒在同類的屍體上,以示悼念。同樣棲息在南美洲的一種禿鷲,則選擇了“崖葬”的方式。當同伴死後,大家就將屍體撕成碎片,然後用利爪將這些碎片送到高山崖洞之中。放好之後,在崖洞的上空不停地盤旋,以默念死者“歸天”的亡靈。

烏鴉的“葬禮”是大家在山坡上排成弧形,死者躺在中間。群體中的首領站在一旁發出“啊,啊”的叫聲,好像在致“悼詞”。然後有兩隻烏鴉飛過去,把死者銜起來送到附近的池塘裏,最後大家由首領帶隊,集體飛向池塘的上空,一邊盤旋,一邊哀鳴,數圈之後,才向“遺體”告別,各自散去。

在神秘的動物世界裏,愛情仍然是“神聖”的象征。為得到心中理想的伴侶,它們有的溫情脈脈,有的浪漫異常,有的以勇武贏得對方歡心,有的甚至甘願為其送上寶貴的生命。動物絢麗多彩的求愛方式,更是展現了比人類毫不遜色的情感世界。

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雌蜘蛛在接受愛情時十分謹慎,很講究“門當戶對”,堅決拒絕與不同種類的雄蜘蛛“婚配”,不論對方如何想方設法頻頻示愛,都能抵擋誘惑,不為所動。雄蜘蛛在求愛時有的輕輕地敲打地麵或牆壁,有的則是用整個身體猛烈地敲擊,而正是這種敲擊聲音的細微差別,使得雌蜘蛛能夠決定是接受還是拒絕“求愛者”。其中有一種叫做蠅虎的蜘蛛,其求愛方式十分有趣:雄蜘蛛首先要在雌蜘蛛麵前做一番舞蹈表演,邊舞邊小心翼翼地向雌蜘蛛靠近。這時如果雌蜘蛛把前麵兩對足縮到胸前,輕輕抖動它的觸須,就表示接受了對方的愛情。於是雄蜘蛛就會邁著輕快的步子爬進網內和雌蜘蛛進行交配。如果雌蜘蛛沒有任何表示,而雄蜘蛛卻貿然前往的話,則很有可能被雌蜘蛛當作食物吃掉。

生活在南極的阿德裏企鵝的愛情生活是循規蹈矩的,嚴格實行“一夫一妻”製,對愛情十分專一。它們的求偶方式更加有趣,對愛情的追求也頗有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雄鳥求愛前需要挑選一些卵石作為見麵禮,而要在冰天雪地裏給自己的“意中人”找到一個光潔的卵石卻絕非易事。雄鳥往往以頑強的毅力沿著海岸慢慢地徘徊一天至數天,才能找到理想的禮物,,於是如獲至寶地拾起,虔誠地奉獻到雌鳥腳下,然後退幾步站立在一旁觀望,等待著對方的應答。不過,也有一些善於投機取巧的雄鳥,悄悄地從鄰居處偷上一塊卵石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旦雌鳥認可雄鳥的追求,它們便用卵石在雪地的背風處築起洞房,形影不離,雙雙對歌鳴唱,伴隨著滑稽可笑的動作,一會兒相互扇動著翅膀,一會兒把細長扁平的長嘴一齊指向天空。

在澳大利亞的熱帶森林裏,有一種稀有珍禽—琴鳥。它外形奇特,美麗非凡,還能模仿其他鳥類的鳴聲,是多才多藝的“口技大師”。琴鳥的尾巴長得很美麗,雄鳥有16枚尾羽,大部分呈栗色並鉤有黑緣。當尾羽豎起展開時,就象古希臘的七弦豎琴,所以稱為琴鳥。琴鳥冬季繁殖。雄鳥以娓娓動聽的歌聲、優美的舞姿以及那漂亮豔麗的琴尾,頻頻開屏向雌鳥求愛,一會兒站在樹枝引吭高歌,一會兒又跳到地麵展開美麗的尾羽,反複表演,直至雌鳥來臨,雄鳥的尾羽便朝著雌鳥快速顫抖、滑動,不斷地展示那美麗的尾羽。

在求愛方麵最具有務實精神的動物是螃蟹。它認為舉行“婚配”的“洞房”是頭等重要的。雄螃蟹在繁殖季節裏能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在沙灘上挖出一個60平方厘米的螺旋狀的洞。一旦“洞房”完工後。它就滿懷信心地站在“門口”,準備當“新郎”了。隻要看見遠處有雌螃蟹,便欣喜若狂地用力揮動著它的鉗子,直到“新娘“忸怩”地爬進“洞房”為止。

鬥魚生活在中南半島和我國南方的河流裏,身形如梭,體長7-8厘米,雄魚雖然在與同性爭奪配偶時凶猛強悍,但平時卻很溫順,尤其是在談情說愛時更顯得溫情脈脈。它身披色彩斑斕的漂亮外衣,在河裏漫遊,尋找著自己的“伴侶”,還不時地從嘴裏吐出一團團粘性的泡沫,在水藻葉下築成“浮巢”。雌魚在整個產卵期大約產卵100-300粒。產卵結束後,雄魚就將雌魚趕走,因為雌魚會自食其卵。雄魚雖然好鬥,但對後代卻十分愛護。在卵孵化期間,雄魚日夜守護在巢邊,並不時地吹泡修補浮巢,有脫落的卵或初孵仔魚,雄魚便會用口“銜”住,送回巢內。

最近的研究表明,動物的“愛情”可能來自於“犁鼻器官”。因為不論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會發出一種叫做“費洛蒙”的化學信息來進行彼此溝通,通常和“性”有關,甚至連細菌都會利用化學信息來溝通。接收這種“費洛蒙”氣味的器官可能是藏於鼻內的兩個小窩,稱為“犁鼻器官”。它從前一直被認為是在演化過程遺留下來的無用器官,而事實上這種器官並未萎縮,也沒有退化,而且功能良好,發育的也很好。科學家用“費洛蒙”直接刺激“犁鼻器官”,將產生的反應用鼻內的電極記錄下來,同時觀察腦電圖,結果顯示不論雄性、雌性都對不同物質的刺激產生了愉快的反應。科學家推測,“犁鼻器官”會將“費洛蒙”信號傳至“腦下丘”,以控製體溫、血壓、甚至荷爾蒙分泌。

動物生長發育到性成熟階段就要進行繁殖活動,以此來維持它們的種族綿延。通常求偶是有性繁殖的第一步,隻有得到配偶才能繁殖。動物的求偶行為形式多樣,非常複雜,而向異性炫耀自己的美麗是很多動物求偶的常見形式,特別是鳥類。鳥類的求偶炫耀行為包括伴隨著性活動和作為性活動前奏的所有行為表現,有時可以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這種行為非常引人注目,因為它常常涉及一些奇特的動作。雄鳥為了獲得配偶,必須在雌鳥麵前盡力展現自己色彩華麗的婚裝、表演各種複雜的動作或者發出複雜的聲音等,而雌鳥則靜觀雄鳥極為賣力的表演,但遲遲不作出選擇。事情的這兩個方麵便構成了鳥類求偶行為的全過程。具有主動擇偶能力的雌鳥總是選擇適合度最大的雄鳥作配偶,而適合度大小的唯一外在表現就是雄鳥的求偶行為。如果求偶行為大簡單和太短暫,那麼就難以顯示出各雄鳥之間的質量差異,因為對於一種簡單的求偶行為,低質量的個體也能表演得同高質量的個體一樣好。因此,一種強大的自然選擇壓力會促使雌鳥在雄鳥表演麵前遲遲不作出反應,以便盡可能多地誘使雄鳥發展更多、更複雜的求偶行為。

鳴囀、鳴叫和發聲是大多數鳴禽雄鳥的求偶特技,它們在繁殖季節都能唱出某種曲調多變,婉轉動聽的歌聲。在配對以前,雄鳥的歌聲有吸引異性以及宣告對某一領域的占有的功能。在配對以後,則起到領域防禦和維持配偶關係的功能。除了鳴禽利用鳴囀求偶以外,杜鵑、斑鳩和一些鷸類也以洪亮而有特點的歌聲對雌鳥進行招引。一些不善於鳴唱的鳥類,常是通過一係列單調的叫聲來求偶。貓頭鷹等可以通過身體某一部位的特殊結構發出聲音。啄木鳥則往往用嘴敲擊枯木,發出一連串的聲響來吸引異性。吐綬雞求偶時可使其羽幹發出“咋咯、咋咯”的聲響。草原榛雞和鬆雞常借胸部氣囊的充氣和放氣而發出“膨……”的聲音。鸛類以上、下喙互相拍擊而發出求偶的聲響。

在鳴禽中,色藝雙絕的可以首推紅嘴相思鳥。它的體態清秀優美,嬌健玲瓏,活潑好動,愛飛愛唱,甚是惹人喜愛。紅嘴相思鳥在我國廣布於長江流域以南的山地森林、竹林等環境中。常常集成幾隻至幾十隻的群體,一起活動。它的嘴鮮紅,臉頰淡黃色,上體黃綠色,頦、喉至胸部為鮮黃或橙紅色,翅膀上點綴顯耀的紅黃色斑,尾羽黑色,眼圈白色,全身五顏六色,顯得鮮豔而嫵媚。

每到繁殖季節,紅嘴相思鳥便開始成雙成對地活動。雄鳥喜歡站在枝頭的最高處,不斷地發出鳴囀,以博取雌鳥的歡心。雌鳥為挑選“意中人”,也在不停地歌唱。通過對歌,相互了解,選中伴侶。關係一旦確定,雄鳥和雌鳥就形影不離了。它們常常相互偎依枝頭,卿卿我我,互理羽毛。有時,比翼藍天,互相追逐,遊戲高空。夜間則雙棲雙宿。情意纏綿,永不離異。因此,人們都稱其為“愛鳥”,把它們看作是吉祥如意,堅貞純潔的象征,甚至常常在親朋好友結婚時,送上一對美麗的紅嘴相思鳥作為禮物,祝願一對新人相親相愛,白頭偕老。

顯示鮮豔的體色也是很多雄鳥的求偶方式。藍腳鰹鳥的雄鳥在雌鳥麵前常常豎起尾羽,並高高地抬起一隻腳,展示和炫耀其腳麵鮮豔的藍顏色。還有許多鳥類的口腔中具有不同的鮮豔顏色,它們在求偶時常常張開嘴,以便使對方能夠看到裏邊的顏色。另外一些色彩華麗的雄鳥則通過炫耀其漂亮的羽毛或冠、角、裙、囊等待殊的裝飾物來進行求偶活動。

在浩瀚無垠的熱帶海洋上空,有時可以看到一種巨大的黑色海鳥,在飛行中搶奪其他鳥類口中的食物,它就是“空中強盜”棗軍艦鳥。已經達到性成熟的雄性軍艦鳥,喉部的喉囊灌入空氣後膨脹成一個很大的半透明的半球狀袋狀物,色彩鮮紅,十分豔麗,這是它們為了向雌性軍艦鳥進行“求愛”炫耀而顯示自己英俊形象的主要手段。在求偶季節,它們還經常展開雙翼,不斷地圍繞著雌鳥轉圈,跳起優美的舞蹈,並且不時地從嘴裏發出“嘎拉,嘎拉”的叫聲。雌鳥則相應地不斷扇動雙翼,顯得異常活躍,並十分留意地在雄鳥中選擇自己的如意“郎君”。一旦遇到合意的配偶,就立即迎上前去,用頭去擦對方的頭部或身體,表示同意對方的求愛。

裝飾求偶場為產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等地的園丁鳥所特有的求偶方式。園丁鳥的雄鳥沒有美妙的歌喉,也沒有絢麗多彩的羽毛,因此無法用婉轉的戀歌和燦爛的婚羽去贏得異性的歡心,但它卻具有園丁般的園藝天才和高超的建築藝術才能,能夠設計建造一個美麗的新婚洞房和求偶舞池,以此吸引雌鳥,因此而得名“園丁鳥”。在各種園丁鳥中,雄鳥的羽色越缺乏色彩,其涼亭修建得越漂亮,求偶場裝飾得越華麗。最常見的,也是最簡單的涼亭是由平行排列著的草或小樹枝所插成的兩堵籬笆牆,其間為一條林蔭道,在林蔭道的一端是園丁鳥的求偶場。另一種形式的涼亭是以一棵幼樹為中心,由小樹枝或草棍搭成的“茅舍”,求偶場位於茅舍的前方。園丁鳥能對其求偶場進行精心的裝飾,裝飾物更是五花八門,包括各種顏色的鮮花、野果、蘑菇、羽毛、獸骨、貝殼、甲蟲、小石塊、碎玻璃、眼鏡、紐扣、鑰匙、錢幣、罐頭盒、子彈殼等各種耀眼或閃光的東西。涼亭和經過裝飾的求偶場可以起到鳥類第二性征的作用,以彌補其婚裝對雌鳥吸引的不足。在繁殖季節,雄鳥不斷殷勤地向雌鳥展示它的漂亮的建築物,並不時地叨起一個個精致的裝飾品請雌鳥觀賞,直到雌鳥滿意為止。

昆蟲如何婚配

昆蟲進入成蟲期,主要的任務就是擇偶、交配、產卵、繁衍後代。有些昆蟲到達成蟲期取食器官已經退化,不再取食,而雌、雄蟲的生殖功能則完全成熟,待交配產卵後便隨之死亡。也有些昆蟲,成蟲羽化後還要大量取食才能完成繁殖後代的任務,這些種類往往壽命較長。昆蟲的種類不同完成婚配的方式也不相同。通常有以下幾種:

(1)雄蟲成群地飛舞吸引雌蟲前來交配,例如蚊子等;

(2)雄蟲的鳴聲吸引雌蟲,例如蟬、螽斯、蝗蟲等;

(3)雌蟲的發光器吸引雄蟲,例如螢火蟲等;

(4)雌蟲能放出性外激素,以氣味來吸引雄蟲,例如家蠶蛾等。某些蛾類隻要雌蟲分泌數量極其微小的性外激素,大約十億分之一克左右,幾千米外的雄蟲便聞香而來。

昆蟲的交配也是很有趣的現象。搖蚊以及許多種吸血蚊蟲在交配時,有群飛的現象,即大量雄蟲在空中成群飛舞,雌蟲一經碰入舞圈中,即被雄蟲抓住交配。

屬於鱗翅目昆蟲的家蠶,雖然幼蟲十分能吃,但成蟲從絲繭中羽化出來後就不再吃東西了。此時的成蟲精子和卵子完全成熟,雌蟲的腹部末端能釋放出性外激素,雄蟲憑著氣味便能找到伴侶進行婚配。它們的交配成一字型,雄蟲和雌蟲的腹部末端相接,頭向各異。交配與產卵完成之後,成蟲便相繼死去。

屬於直翅目的蝗蟲的繁殖方式與家蠶不同,它們經過最後一次蛻皮羽化為成蟲,此時的成蟲生殖功能尚未成熟,還要靠大量取食進一步發育。成蟲性成熟後,活動力增強,常飛集一處尋伐伴侶,故此時往往會發生成蟲點片集中的現象,有時還會形成大群體遷飛。雄蟲的性成熟通常比雌蟲早幾天,身體較小但活動力很強。雄蟲靠摩擦發聲招來雌蟲,然後爬到雌蟲背上進行交配,雌蟲一生可進行多次婚配。

蜻蜓的婚配也很有特色,成雙成對地在空中飛行中進行。雄蟲的交配器官不在腹部末端,而在第二腹節的腹麵。交配時,雄蟲用抱握器挾住雌蟲的胸部,雌蟲則將腹部向前彎曲使生殖孔與雄蟲第二腹節的生殖器接合。

螳螂的婚配往往帶有“悲劇”的色彩。它們屬於肉食性昆蟲,在交配中常有特殊取食的行為。當交配活動進入高潮時,雌蟲常會突然將雄蟲的頭部當作食物咬掉。這種“悲劇”的發生,其實有利於雄蟲增強性活力,以保證完成授精,繁殖後代。因為去掉了雄蟲的頭部,客觀上也就解除了雄蟲的腦對交配中心的抑製作用,從而使性活力增強。

我國的鸊鷉類

鸊鷉類是都是典型的遊禽,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雄鳥和雌鳥比較相似,身體很象鴨子,但較為肥胖,嘴形直,細而側扁,端部很尖;鼻孔透開,位置靠近嘴的基部;眼先(即眼睛前麵的部位)裸露,頸部較為細長,翅膀短小,具有12枚初級飛羽,但第一枚退化,次級飛羽則缺少第五枚。尾巴更短,僅剩有幾根柔軟的絨羽,或幾乎沒有。兩隻腳的位置在身體的後部,靠近臀部,跗蹠側扁,適於潛水生活;四個腳趾上都有寬闊的像花瓣一樣的腳蹼。爪鈍而寬闊,呈指甲狀,中趾的內緣呈鋸齒狀,後趾短小,位置比其他各趾為高,或者缺如。身體上的羽毛短而稠密,具有抗濕性,不透水;具有副羽,尾脂腺也被羽。消化道中缺少盲腸;雛鳥為早成性鳥。

鸊鷉在全世界計有21種,分布於北極圈以南至南極洲以北的廣大地區,所以很普遍。我國5種,即角鸊鷉,黑頸鸊鷉,鳳頭鸊鷉、赤頸鸊鷉和小鸊鷉,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特別是在東部沿海各省的數量較多,其中角鸊鷉和赤頸鸊鷉2種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

小鸊鷉是我國最常見的一種鸊鷉,全國各地幾乎都能見到。它的體形也是鸊鷉類中最小的,隻有鴿子一樣大,體長25—32厘米,體重150—275克。它的頭上也沒有其他鸊鷉類所具有的飾羽,夏季背部的羽毛為黑褐色,頰、頸側和喉部為栗紅色,胸部和腹部為淡褐色;冬季背部為褐色,喉部白色,頰、頸側為淡黃褐色。它喜歡終日漂浮在水麵上,好象一個葫蘆,所以又叫“水葫蘆”,又因為它在潛水時,僅在水麵上露出嘴尖和眼睛,很象鱉的形狀,所以也叫“王八鴨子”。

黑頸鸊鷉同角鸊鷉的體形大小差不多,黑色的嘴和翅膀也比較短。但微微向上翹,與角不同。它的夏季頭部、頸部和背部都是黑色,兩脅紅褐色,下體為白色,眼後有呈扇形散開的金黃色飾羽;冬季背部為黑褐色,頰、喉部為汙白色,前頸為灰色,眼後沒有飾羽。在我國繁殖在東北和新疆天山,遷徙時見於南方各省,數量不多。

鳳頭鸊鷉是體形最大的一種鸊鷉,有鴨子一樣大小,體長為50厘米以上,體重為0.5—1千克。嘴又長又尖,從嘴角到眼睛還長著一條黑線。它的脖子很長,向上方直立著,通常與水麵保持垂直的姿勢。夏季時頭的兩側和頦部都變為白色,前額和頭頂卻是黑色,頭後麵長出兩撮小辨一樣的黑色羽毛,向上直立,所以被叫做鳳頭鸊鷉。它的頸部還圍有一圈由長長的飾羽形成的,像小鬥蓬一樣的翎領,基部是棕栗色,端部是黑色,極為醒目。

鳳頭鸊鷉的分布範圍較大,從歐洲、亞洲,一直到非洲、大洋洲,都有它們棲息,在我國主要繁殖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部、甘肅、寧夏、青海和西藏等省和自治區,越冬時則經過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省,遷往西藏南部、雲南、四川、安徽,以及長江以南、東南沿海和台灣島等廣大地區,近年也發現有一部分鳳頭鸊鷉也在我國東北的遼東半島和東部沿海一帶越冬。

動物也會避免近親繁殖

人類為了避免近親繁殖製定了許多法律措施,其實動物也很忌諱近親繁殖,因為近親繁殖會產生很多不良後果。無論是人工飼養的豬羊雞狗等家畜,還是獅虎豹等野生動物,近親繁殖產生的後代都往往體弱多病,存活機會較少。這是由於許多遺傳基因隻有在它們並存於雙親的基因中時才顯現出其消極的一麵,而雙親的親緣關係越近,它們的基因特性雷同的機會就越大。

在一般情況下,動物同人一樣,很少發生“亂倫”的現象。幼仔一旦發育到能夠獨立時,就會離開舊巢,到另外一個地區去尋找伴侶。比如鯨類在群體中同它們的家庭成員從不發生性關係,而是在出生的群體之外去尋找配偶。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它們的雙親總是屬於不同的群體。對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種被人們誤認為最有近親繁殖嫌疑的鳥類的遺傳物質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它們也在避免近親交配,雖然每四窩鳥中可能有兩隻有近親相交的現象,但這種鳥類卻有許多“外遇”現象,使它們的後代有60%是從這樣的接觸中產生的,因此總的看來近親繁殖率並不高。

在動物界中,如果除了近親之外一時沒有別的配偶選擇,則常常表現為耐心地等待。例如非洲獅雌獸的一生在大多數時候是在同一個群體中生活的,它們必須接受固定的群體首領作為它們的性伴侶。有趣的是,如果作為首領的雄獸是一些年輕雌獸的生父,那麼這些年輕雌獸的性成熟期就會明顯推遲。如果這頭雄獸的首領地位被另外一頭雄獸所取代,那麼這些年輕雌獸的性成熟期就會大大提前。

動物們是如何知道它們的近親的呢?通常僅僅是依靠一條最簡單的規則,即早年一起長大的夥伴通常就是家庭最親近的成員,因此不宜交配。不過,許多動物即使原先沒有接觸也能分辨出最親近的家庭成員,例如性交頻繁的田鼠即使在出生後立即被分開,直到性成熟的時候才又相聚,也能認出自己的兄弟姐妹,並且采取回避措施。

許多動物雖然不能直接認出它們的親屬,但還是能夠避免近親交配。例如蟋蟀和青蛙明顯地更喜歡血緣較遠的性夥伴,這可能是它們能從身體氣味上辨認血緣關係遠近的緣故。

鳥類的繁殖包括占區、求偶炫耀、築巢、產卵、孵化和育雛等,內容豐富多彩。

鳥類的種類不同,其性成熟的年齡也不相同。大多數鳴禽、鴨類和雞類等的性成熟時間比較早,出生一年後即可從事繁殖活動;鷺類、雁類及鷸類的性成熟需要2—3年;鷹類和大多數海鳥需要4一5年;海鳥中的信天翁則需要10年才開始生兒育女。已經達到性成熟的鳥類在進入繁殖期後,雄鳥和雌鳥通常不論在個體大小或羽毛色澤上都有明顯的區別。

鳥類在繁殖期間搶占地盤的現象,叫做“占區”,所占的地盤稱為“領域”。一般說來,占區獲勝的雄鳥,容易在很短時間內找到配偶。鳥類的“占區”有著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因為鳥類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需要大量的食物才能維持生存,而在繁殖季節,雛鳥的食量需求更大,一天中往往需要親鳥飼喂幾十次,甚至數百次,才能保證它們的生長發育。占領食物豐富的巢區有利於親鳥就地取食,也便於育雛時滿足雛鳥的求食需要。占區成功的鳥類在自己的領域內活動,還減少其他同類的幹擾。此外,雄鳥通過在領域內進行各種求偶炫耀表演,可以對雌鳥的性活動產生巨大影響,使它處於興奮的狀態,積極從事築巢、產卵等活動,也對種族的延續有重要作用。

不同種類的鳥類,其婚配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分為單配製、多配製和亂配製等三種類型。

絕大多數的鳥類都是單配製,它們過著一雌一雄的家庭生活。但這種方式有的僅限於一個繁殖季節(如一些小型鳴禽類);有的可以維持幾年(如鴉類和大部分海鳥);也有的一旦結為夫妻,就相依為命,甚至成為白頭到老的終身伴侶,即使中途一隻遭到不幸,另一隻也寧肯過著孤獨的生活,不再另找配偶(如天鵝、雁類等)。

多配製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過著一夫多妻製的“父係群聚”式的生活的種類,如鴕鳥、鬆雞、蜂鳥、極樂鳥等。在這種情況下,一隻雄鳥往往占有幾隻甚至幾十隻雌鳥,有的家庭生活可以維持一個階段,也有的隻是在從交配到產卵這一段時間內朝夕相處,以後就各自分“家”,還有的甚至一交配就彼此分手,各奔東西。此外還有以雌鳥為中心的“母係群聚”式生活的種類,如三趾鶉、彩鷸等。它們的形態和繁殖習性都與一般鳥類恰好相反:雌鳥羽色豔麗、雄鳥羽色暗淡,一隻雌鳥可以和幾隻雄鳥共同生活,雌鳥隻管產卵,孵卵、育雛等任務則完全由雄鳥來承擔。

杜鵑等鳥類的婚配方式屬於亂配製。它們在繁殖活動中沒有固定的配偶,每隻鳥類都可以朝秦暮楚,雜亂交配。這種婚配方式往往同自己不營巢、不孵卵、不育雛的寄生性繁殖方式相適應。

鳥類求偶炫耀的行為形式多樣,非常複雜,一般包括伴隨著性活動和作為性活動前奏的所有行為表現,如曲調多變的鳴囀、飛行中的特技表演、絢麗的舞姿、展示華麗的婚裝等等,有時可以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鳥類以築造精巧的巢窩著稱。多數種類營獨巢,少數種類為群巢或鬆散的群巢,有些小型鳥類能在大的鳥巢的縫隙內築巢繁殖,或在黃鼠或旱獺的洞穴內築巢繁殖。鳥巢基本上可以歸納為淺巢(鴕鳥、海鷗、沙雞、夜鷹等)、泥巢(燕等)、洞巢(鸚鵡、戴勝、犀鳥、啄木鳥、鴛鴦等)、枝架巢(喜鵲、烏鴉等)、公巢(織布鳥、犀鵑等)、紡織巢(山雀、文鳥、織布鳥等,有杯狀、袋狀、吊巢等形狀)、浮巢(鸊鷉、雁、鴨、天鵝等)、縫葉巢(縫葉鶯等)等。鳥巢大都具有良好的隱蔽或偽裝,所築的巢隻供當年繁殖一窩雛鳥之用,少數種類能利用當年築造的舊巢繼續繁殖第二窩,或連續數年修補使用舊巢。築巢活動通常是由雌鳥與雄鳥合力完成,有些是以雌鳥為主或全由雌鳥承擔,少數是以雄鳥為主或全由雄鳥承擔。個別種類的雄鳥還能在配對之前建造一些“偽巢”,這些粗劣的巢並不被雌鳥用以產卵,通常認為它是雄鳥求偶炫耀活動中的一種特殊形式。

雌鳥一般在築巢完成之後的1一2天內產出第一枚卵,通常在最後一枚卵產出之後半天到一天之內開始孵卵,少數種類於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因而各卵的胚胎發育程度有明顯差別。絕大多數的鳥卵是橢圓形和卵圓形的,因為這種卵在巢內所占的空間麵積小,一頭鈍圓,一頭尖小,便於在巢內集中,有利於孵化。卵殼多帶有顏色、斑點或花紋;斑紋常在卵的鈍端密集,並有時構成深色的環輪。產卵的數目(窩卵數)以及色澤,通常在同一種鳥類是比較穩定的,存在著種的特異性,少數在色澤上有變異。

孵卵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由兩性輪流承擔,或兩性輪流但以雌鳥為主;第二種是全部由雌鳥孵卵;第三種是全部由雄鳥承擔。其中前兩種較為常見,在這兩種情況下,雄鳥通常主要負責保衛巢區並捕食飼喂孵卵的雌鳥。不同種類的孵化期長短不一,但同一種鳥類的孵化期是較為固定的。

鳥類的雛鳥有早成雛和晚成雛之分。雁類、雞類、鶴類等的雛鳥為早成雛,雛鳥在出殼後就已經充分發育,通體被有絨羽,眼睛已經睜開,腿腳有力,待絨羽風幹後即能跟隨親鳥奔走覓食。鴿類、鷹類、雀類等的雛鳥為晚成雛,雛鳥出殼後身體裸露或微具絨羽,眼睛不能睜開,四肢軟弱無力,需經親鳥飼喂一段時間,在巢內繼續完成生長發育後,才能獨立生活。

象的起源與進化

大象

象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長鼻目、象科,原產於非洲,其祖先為大約5500萬—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後期,出現於埃及、蘇丹等地的始祖象。它的體形大小與家豬差不多,生活習性則近似河馬。身體結構比較原始,並不特化,尚未出現大的象牙和長鼻,但第二對門齒已經比兩旁的牙齒長大一些,有向大象牙發育的趨勢,鼻子也比其他動物的略長一些。大約在距今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晚期,始祖象沿著三個方向發展,一支是恐象,一支是短頜乳齒象,第三支經過長頜乳齒象、劍齒象等階段,最後進化到現代象。

恐象沒有巨大的象牙,但下頜骨卻有一對向下彎的大牙,頰齒的齒冠由兩個尖的脊組成。它是從象的原始類型中分化出來的一個特殊旁枝,曾經生活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從中新世早期出現,一直到更新世絕滅。

乳齒象是始祖象的直接後裔,最早出現的是漸新世初期分布於非洲的古乳齒象。它的身體比始祖象大一倍,上門齒進一步發育,成為持續生長的、向下彎曲的長牙。釉質層僅限於牙齒的外側。臼齒有三個橫脊,所有的臼齒都同時使用,而不是一個接替一個生長和使用。

乳齒象類包括長頜乳齒象和短頜乳齒象。以嵌齒象和鋸齒象為代表的長頜乳齒象的頜骨,特別是下頜骨都比較長,頰齒上的齒尖都成為鈍的乳齒狀。以軛齒象為代表的短頜乳齒象的頜骨短,頰齒上的齒尖並不形成明顯的乳突狀,而是許多小尖連結在一起成為“脊形齒”。

脊棱象是介於長頜乳齒象與原始象類之間的長鼻類,由乳齒象進一步發展而來,臼齒上乳齒的數目增多,並和同一橫排上的乳突聯接起來,發展形成一條條橫脊。以後又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出現了劍齒象,它的身軀龐大,四肢很長,頭骨高大,上頜的牙長而彎曲,下頜短而無牙,臼齒大大地伸長,每一個臼齒的齒冠上有很多低的橫脊。我國的劍齒象在上新世初期已經出現,到更新世中期仍然廣泛分布。迄今為止已經發現8種,包括著名的山西榆社早上新世的桑氏劍齒象,廣西柳城早更新世的前東方劍齒象,長江以南各省中更新世的東方劍齒象,以及甘肅合水縣發現的更新世早期的黃河古象等。

現生的長鼻目中僅有非洲象和亞洲象2種,分別棲息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它們是陸地上最大的現生動物,外形也十分相似,但在形態上也有很多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非洲象的體型比亞洲象大;

2.非洲象的三角形耳朵要比亞洲象的四角形耳朵大一倍多,好似兩支巨大的蒲扇;

3.非洲象的象牙也比亞洲象的長得多,而且雄獸和雌獸都有象牙,亞洲象則隻有雄獸有象牙;

4.非洲象的鼻子上有環裂的皺紋,又多又深,就像是一節一節的水龍帶,鼻端上有兩根指狀物,亞洲象的鼻子則較為光滑,鼻端上隻有一根指狀物;

5.非洲象的脊背向下塌陷,亞洲象的脊背略微向上弓起;

6.非洲象的頭頂是平的,而亞洲象的額頭有兩個凸起的包,俗稱智慧瘤,中間則凹下;

7.非洲象的前肢具4趾,後肢具3蹄,而亞洲象的前肢具5趾,後肢具4趾;

8.非洲象的肩部、臀部的位置最高,而亞洲象頭部的位置最高。在解剖學上,非洲象有21根肋骨和26塊尾椎骨,而亞洲象有19根肋骨和33塊尾椎骨。在生態習性上,亞洲象以森林或叢林環境為主,非洲象則主要棲息於草原或稀樹草原中。在進化程度上,非洲象較為原始。

“鶴頂紅”真有劇毒

丹頂鶴

自古以來,丹頂鶴頭上的“丹頂”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劇毒物質,稱為“鶴頂紅”或“丹毒”,一旦入口,便會致人於死地,無可救藥。據說皇帝在處死大臣時,就是在所賜酒中放入“丹毒”。大臣們也都置“鶴頂紅”於朝珠中,以便急難時服以自盡。在武俠小說中,武林中人常用這種劇毒之物來施展其下毒的高超本領。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毫無根據的。

丹頂鶴體態高雅,舞姿優美,鳴聲如笛,富有音韻,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我國古代詩歌、繪畫等藝術作品中,對它的矯美形態,無不交口稱讚。早在2100年前,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漆器上,就清晰地繪有丹頂鶴的圖案。漢景帝(公元前156一前143)時的路喬如曾作《鶴賦》,開頭就指出:丹頂鶴為“白鳥朱冠”。三國吳人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更是作了細致的描述:“大如鵝,長腳,青翼,高三尺餘,赤頂,赤目,喙長四寸餘,多純白”。唐朝詩人描寫丹頂鶴的句子尤其繁多,如薛能在《答賈支使寄鶴》中寫道:“瑞羽奇姿踉蹌形,稱為仙馭過青冥”。白居易在《池鶴》中說:“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張賁也有:“渥頂鮮毛品格馴,莎庭閑暇重難群。”的句子。可見古人認為,丹頂鶴的美,在於它的整個形體的和諧一致,而這種美的奧秘之處,無疑是因為它在那玉羽霜毛之上還具有一個渥(朱)頂、丹砂,顯得典雅而風流,令人難以忘懷。明朝王象晉的《群芳譜》中評價丹頂鶴:“體尚潔,故色白;聲聞天,故頭赤。”以及:“丹頂赤目,赤頰青腳。”丹頂鶴全身素裝,但在頭頂部沒有羽毛,露出鮮紅色的皮膚,十分醒目,這種顏色實際是膚色和血色的交融,丹頂鶴也因此而得名。

丹頂鶴的幼鳥是沒有“丹頂”的,隻有達到性成熟後,“丹頂”才會出現,因此完全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由垂體前葉分泌的促性腺素作用於生殖腺,促其分泌性激素作用的結果。

“丹頂”的大小和色度並非一成不變。對於季節來說,春季時發情時紅色區域較大,而且色彩鮮豔;冬季則較小。對於情緒來說,輕鬆時紅色區域較大,色澤鮮豔;恐懼時則較小。對於身體狀況來說,健康時紅色區域較大;生病時則縮小,而且色彩明顯暗淡,其表麵還略顯白色。當丹頂鶴死亡後,其“丹頂”就會漸漸褪去紅色。

有人曾經做過試驗,在小動物的食物中加入了丹頂鶴的“丹頂”的細屑。小動物們吃了以後並沒有什麼異常的反應,這至少說明了“丹頂”並沒有劇毒。那麼,古人所說的“丹毒”或“鶴頂紅”到底是什麼物質呢?其實這些東西就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呈紅色,又叫紅礬,有劇毒,“鶴頂紅”不過是古時候對砒霜的一個隱晦的說法而已。

動物嗅覺的敏銳

在適應自然界各種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很多動物的嗅覺在浸長的歲月中發育得相當靈敏,其中有的種類的敏銳程度令人驚奇不已。

許多昆蟲都是靠釋放一種有特殊氣味的微量物質進行通信聯係的。在東南亞的森林中有一種巨大、美麗的飛蛾經常出沒,名叫阿特拉斯蛾,屬於蠶蛾的一種。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蛾之一,雙翅展開的距離可達20厘米,翅膀的頂端看上去像蛇頭,有時可以將捕食者嚇退。它的頭上長著巨大的毛茸茸的觸角,雄蛾尤為顯著,並且利用觸角在數百米外就可以嗅到雌蛾釋放出的一種含有特殊酶的化學信息的氣味。

許多魚類的嗅覺也很靈敏。大海中的鯊魚能在血液在水中的濃度僅有億分之一的情況下嗅出受傷動物的血腥味,從而捕捉到獵物。也有的魚的皮膚一旦受損傷,其中的特殊細胞就會釋放出帶有特殊氣味的警戒激素,這些物質深入水中後,同伴們就會立即逃之夭夭。

鮭魚則利用其奇妙的嗅覺在海中做遠距離洄遊,然後沿河上溯,來到它們多年前的出生地繁衍後代。它們利用嗅覺找到返鄉之路,每段河流對於它們來說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味。沿溪流上溯要比順流而下困難得多,但在繁殖期,它們不顧一切地遊回四五年前從卵中孵化出來時所在的同一處河床。在衝過許多七八米高的瀑布遊到出生地時,它們幾乎筋疲力竭,但還要做最後一項工作,在產下數千枚卵之後,它們大多將死去。魚苗要在河中用一年左右時間覓食和成長,然後便遊向大海,直到三四年後再重返故鄉。

爬行動物中的尼羅鱷靠嗅覺來覓食,它是生活在非洲的食腐動物,幾乎所有漂浮在水中的動物屍體都會將它們吸引過來,甚至幾公裏以外一隻死去的河馬也可以滿足一群“聞訊而來”的尼羅鱷的食欲。蛇也利用嗅覺尋找獵物,它的工具是叉形的舌頭,可以一伸一縮地品嚐空氣,跟蹤獵物,尤其是田鼠一類的熱血動物。綠海龜在溫暖的海水中生活,覓食,然後回到築巢海灘上產卵棗通常是它們自己出生的同一處海灘。它們則利用太陽和自己的嗅覺在海中遠航。

鳥類中的海燕、暴風鸌和信天翁等海鳥可在3公裏的距離外感覺到魚的氣味。它們的鼻孔象一條管子,所以被人們稱做管鼻鳥。管鼻鸌是其中的一種,生活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以及格陵蘭北部等地區的沿海地帶。它們的名字是從“臭鳥”派生出來的,其原因可能是它們身上有麝香氣味,並可向入侵者吐出臭油。它的嗅覺能力驚人,不論是大拖網漁船,還是小釣魚船,都會很快把它們從幾公裏外吸引過來,跟在船後捕食死魚和人們拋棄的食物殘渣。這種跟隨拖網魚船撿食的行為也許來自它們吃死海豹、死鯨魚的習性。除了死物之外,管鼻鸌也吃活獵物,比如沙鰻和小鯡魚,有時甚至捕食海蜇,所有的食物都取自海麵。

椋鳥的嗅覺更為靈敏,它可以借助嗅覺銜來含有殺蟲物質的一些草梗搭在窩巢裏,以此可滅殺窩巢中80%的寄生蟲。禿鷲則靠嗅覺尋找樹冠覆蓋下的動物的屍體氣味,往往依賴其天生的巨大鼻孔,不僅能聞出被樹木遮擋住的野豬死屍的氣味,還可以聞出埋在土中的腐肉的氣味。家鴿的嗅跡還能為它們的飛行導航。當家鴿子飛翔在天空時,微風把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嗅跡帶到了它的身邊,家鴿就能確定嗅跡來源地的方位,不僅僅隻是靠它曾經去過那裏,有著記憶;更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風向給嗅跡來源地定位。這樣就在它的大腦裏建立起一幅地區性的嗅跡地圖。它把這幅地圖與其它感官獲得的信息結合起來,就能夠尋找到回家的路了。

許多哺乳動物鼻子後部的黏膜遠大於人類的鼻黏膜,因此其嗅覺要比人類強百萬倍。

有時,被人抓住的老鼠會撒出尿來,從前被認為是它極度恐懼的結果。豈知這是老鼠使用的氣味語言,警告它的同類:此地危險,趕快逃命!盡管鼴鼠的視力很差,但卻有著超靈敏的嗅覺,其中星鼻鼴鼠玫瑰色的吻端有多達22個花瓣形的觸角,依賴其嗅覺器官能在無盡頭的地下迷宮裏準確地找到食物。某些種類的蝙蝠亦有甚為發達的嗅覺器官。

非洲獅能分辨出許多種氣味。但是對它來說,能分辨自己同類中不同個體的氣味最為重要。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味,雌獸們通過互相摩擦頭部、舔舌頭等進行彼此的問候,同時也把各自的氣味留給了對方,以此進行氣味交流,同時也產生了群體氣味。雌獸還通過個體的氣味差異去識別自己的幼仔。在幼仔出生後的幾個星期裏,雖然沒有和雄獸有過交往,但是它們通過與雌獸的接觸來識別群體的氣味,並且必須從雌獸身上沾染這種氣味後才能得到雄獸的認可,然後才能平安地在它身邊活動。

非洲獅還用嗅跡來標明它們種群的領域。它們在植物上摩蹭,把自己的氣味留在上麵,並進行散發,不時地提醒其它獅群,這塊區域已被占有了。湯姆孫瞪羚也通過氣味占據領地。它不停地把眼腺分泌物積留在草場上,以散發自己的氣味。非洲大羚羊也有相同的腺體分泌物,它會把分泌物塗在青草和其他植物上,然後又用角去摩擦草莖,這樣草莖就象油刷子一樣將分泌物塗在了它的角上,當全身都塗滿這種分泌物後,它就能更容易地把自己的嗅跡留在地麵上,並且更容易地找到自己曾經留下的嗅跡。

人類的嗅覺已經大大地退化了,甚至常常不能察覺到自己嗅跡的潛在功能,隻有在一起生活的女性,會出現一個相一致的月經發生期,才顯現出人類的嗅跡在激素係統中起的作用。更滑稽的是,人類還使用各種以動植物為原料的香水灑在自己的身上,將自己的嗅跡隱藏在其它動植物的嗅跡之中。人類生活在擁擠的社會中,似乎忘卻了原有的生物本性。似乎隻有科學家們還在研究動物發達的嗅覺,利用仿生學的原理造福人類。

大熊貓可以克隆嗎

大熊貓

“克隆”是英文的音譯,在生物學上克隆有兩重意義,一是指利用體外重組技術,將特定的基因或其他DNA(脫氧核糖核酸)序列插入載體分子中;二是指“無性繁殖”,而上述成果所指的克隆顯然是前者。

克隆技術本身並不神秘,在發育生物學領域中,有關細胞發育的潛能性,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在關係的問題,曆來是很重要的研究對象,而細胞核移植的方法,又是說明上述理論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麼,我國的大熊貓是否也可運用克隆技術,使之繁盛起來呢?雖然克隆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工授精技術已在一些動物園和繁育基地成功地運用了20年,但是具體能否運用這一技術進行保護大熊貓,則在我國科學界引起了一場爭論,形成了觀點完全相反的所謂“圈養派”和“野外棲息地保護派”。

支持運用克隆技術拯救大熊貓者認為,自然狀況下的大熊貓繁殖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克隆技術應當成為拯救大熊貓的手段之一。當然,為大熊貓提供良好的自然保護條件與運用克隆技術是相輔相成的。要以自然生態保護為主,克隆為輔。克隆出一個大熊貓,就應該把它放回自然群體中去,然後再從自然群體的後代中尋找另一個克隆對象,而並不是用同一個個體來克隆出龐大群體,因為這樣勢必會由於單一的基因而導致生物物種的災難性退化。

反對者則認為克隆熊貓的願望是美好的,但目前尚無成功的可能,這種方法對於增加熊貓的數量既不可行,也不會有所幫助。同時否認目前自然狀況下的大熊貓繁殖不理想,正在使這一物種群正在走向滅絕的觀點,認為大熊貓的年增長率是3.5%,這比目前中國人口的增長率1—2%還要快,而大熊貓種群數量的減少,隻是由於人為破壞環境,造成它的棲息地越來越趨狹窄的緣故。因此主張應該以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為主,並且將圈養的個體也統統放歸野外,因為它們在野外的存活率比在動物園要高得多。

另外,對克隆技術在大熊貓身上的具體實施,也有很多異議。因為大熊貓不是實驗動物,它的繁殖過程還存在著許多不解之迷。拿從雌獸體內取出卵巢這一手術來說,需要在雌獸腹腔開個口子或通過子宮用細長吸管取出,這對於大熊貓雌獸就非常有害,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在法律上也是不允許的。從已死亡的個體取出有用的卵巢也很困難,必須在個體死亡幾小時內做到,可供實驗的個體太少。

雖然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和爭議,為了拯救大熊貓這一稀有的物忡,以免它在我國的土地上消失,中國科學院還是撥出了專款,作為研究以克隆技術來繁殖大熊貓的啟動資金,在積累了大量的顯微受精和精原細胞克隆動物的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異種克隆動物模型前期準備實驗,希望能夠在10年內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其中選擇具有和大熊貓類似的妊娠周期和基因結構的“代理母親”的選擇成為這一研究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問題。目前攻關小組的可能會從熊、貓、狗等動物中進行選擇,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和實驗研究。

猛禽的演化曆史

隼形目猛禽的化石最早發現於英國距今大約為7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地層中,其後在美國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地層中也曾發掘出新兀鷲和古鷹的化石。此後,在南美洲的秘魯和厄瓜多爾的更新世地層中,有美洲鷲和更多的鷹、隼類化石出土,同一時期在我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也曾發現了一些鷹類的化石。

我國至今還沒有發現過鴞形目鳥類的化石,世界其他地方發現的也不多。到目前為止第一個可靠的記錄是距令大約為6000—4000萬年的始新世,比隼形目猛禽更為古老。也有人推測鴞形目發生的時間比這還要早,可能是在距今7000—6000萬年前的古新世,甚至更早到中生代的後期,但現有的資料還不能充分地說明中生代鴞形目鳥類的早期進化過程,也不能確定其祖先到底是哪一種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