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瀑布所傾注的峽穀本身就是世界上罕見的天塹。在這裏,高峽曲折,蒼岩如劍,巨瀑翻銀,疾流如奔,構成一副格外奇麗的自然景色。
大瀑布傾注的第一道峽穀,在其南壁東側,有一條南北走向峽穀,把南壁切成東西兩段,峽穀寬僅60餘米,整個讚比西河的巨流就從這個峽穀中翻滾呼嘯狂奔而出。大瀑布的水汽騰空達300餘米高,使這個地區布滿水霧,若逢雨季,水沫凝成陣陣急雨,人們站在這裏,不消幾分鍾,就可渾身濕透。
【瀑布的分布】
讚比西河剛流經讚比亞與津巴布韋邊界時,兩岸草原起伏,散布著零星的樹木,河流浩浩蕩蕩向前進,並無出現巨變的跡象。這一段是河的中遊,寬達1.6公裏,水流舒緩。突然河流從懸崖邊緣下瀉,形成一條長長的匹練,以無法想像的磅礴之勢翻騰怒吼,飛瀉至狹窄嶙峋的陡峭深穀中,寬度縮減至隻有60米。其景色極其壯觀!
讚比西河的流量隨季節而變,雨季漲滿水的河流每分鍾有五億五千萬公升的水自1.6公裏寬的懸崖邊緣下瀉,形成世上最寬的瀑布。傾注的河水產生一股充滿飛沫的上升氣流,遊客站在瀑布對麵懸崖邊,手上的手帕都會被這強大的上升霧氣卷至半空。
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帶是長達97千米的“之”字形峽穀,落差106米。整個瀑布被利文斯敦島等4個岩島分為5段,因流量和落差的不同而分別被冠名為“魔鬼瀑布”,“主瀑布”、“馬蹄瀑布”、“彩虹瀑布”和“東瀑布”。
位於最西邊的是“魔鬼瀑布”,魔鬼瀑布最為氣勢磅礴,以排山倒海之勢直落深淵。轟鳴聲震耳欲聾。強烈的威懾力使人不敢靠近;“主瀑布”在中間,主瀑布高122米、寬約1800米,落差約93米。流量最大,中間有一條縫隙;東側是“馬蹄瀑布”,它因被岩石遮擋為馬蹄狀而得名;像巨簾一般的“彩虹瀑布”則位於“馬蹄瀑布”的東邊,空氣中的水點折射陽光,產生美麗的彩虹。彩虹瀑布即因時常可以從中看到七色彩虹而得名。水霧形成的彩虹遠隔20公裏以外就能看到,彩虹經常在飛濺的水花中閃爍,並且能上升到305米的高度。在月色明亮的晚上,水氣更會形成奇異的月虹;“東瀑布”是最東的一段,該瀑布在旱季時往往是陡崖峭壁,雨季才成為掛滿千萬條素練般的瀑布。
飛流直下的這5條瀑布都瀉入一個寬僅400米的深潭,酷似一幅垂入深淵中的巨大的窗簾,瀑布群形成的高幾百米的柱狀雲霧,飛霧和聲浪能飄送到10千米以外,聲若雷鳴,雲霧迷蒙。數十裏外都可看到水霧在不斷地升騰,因此它被人們稱為“沸騰鍋”,那奇異的景色堪稱人間一絕。讚比西河經過瀑布後氣勢依然壯觀,河水衝進狹穀,洶湧直奔過的“沸騰鍋”的旋渦潭,沿著之字形峽穀再往前奔騰64公裏向下遊進發。
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以它的形狀、規模及聲音而舉世聞名,堪稱人間奇觀。而瀑布附近的“雨林”又為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這一壯景平添了幾分姿色。“雨林”是麵對瀑布的峭壁上一片長年青蔥的樹林(不過周圍的草原在幹旱季節時會失去綠色)。它靠瀑布水氣形成的潮濕小氣候長得十分茂盛。作為這裏的一大景點,“雨林”仿佛終日置身於雨霧,即使是大晴天也不例外。
在8月至12月的旱季裏,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的全寬可盡收眼底,不過這時的水位可能很低。到洪水季節(3月至5月),那情景變得驚天動地。讚比西河的狂濤怒波,以萬馬奔騰之勢飛瀉而下,流量達旱季時的15倍。
【瀑布的發現】
1855年11月,蘇格蘭傳教士和探險家戴維·利文斯敦成為第一個到達維多利亞瀑布的歐洲人。這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瀑布之一。位於讚比西河上,寬度超過兩公裏,瀑布奔入玄武岩海峽,水霧形成的彩虹遠隔二十公裏以外就能看到。
在1853年與1856年之間,蘇格蘭傳教士和探險家戴維·利文斯敦與一批歐洲人一起首次橫穿非洲。利文斯敦此行的目的顯然是希望非洲中部能向基督教傳教士們開放,他們從非洲南部向北旅行經過貝專納(現在的博茨瓦納),到達讚比西河。然後,他們向西到安哥拉的羅安達沿海。考慮到這條線路進入內陸太困難,他又調頭東向,沿著2700公裏長的讚比西河航行,希望這條大動脈般的河流成為開拓中非的“上帝高速公路”。1856年5月他們到達莫桑比克沿海的克利馬內。
就在這次旅行中的1855年11月,利文斯敦“發現”了莫西奧圖尼亞瀑布,成為第一個到達這個瀑布的歐洲人(他初次聽到關於瀑布的事是在四年之前,當時他和威廉姆·科頓·奧斯威爾抵達讚比西河岸以西129公裏處)。當時他乘獨木舟順流而下,於11月16日抵達該瀑布,老遠就已看到瀑布激起的水氣。他登上瀑布邊緣的一個小島,看到整條河的河水突然在前方消失,利文斯敦寫道:“這條河好像是從地球上消失了。隻經過80英尺距離,就消失在對麵的岩縫中……我不明所以,於是就戰戰兢兢地爬到懸崖邊緣,看到一個巨大的峽穀,把那條1000碼寬的河流攔腰截斷,使河水下墜100英尺,突然壓縮到隻有15至20碼寬。整條瀑布從右岸到左岸,其實隻是個在堅硬玄武岩中的裂縫,然後從左岸伸展,穿過3、40哩的丘陵。”
後來利文斯敦指出那時低估了瀑布的寬度和高度。他認為這些瀑布“是我在非洲見過的最壯麗景色。”他又寫道:“……除了一團白色雲霧之外,什麼也看不見。那白練就像是成千上萬的小流星,全朝一個方向飛馳,每顆流星後都留下一道飛沫。”
第二天利文斯敦回到他第一次觀看瀑布的小島(現名為卡澤魯卡或利文斯敦島),種下桃、杏核和一些咖啡豆。他還在一棵樹(據說是猴麵包樹)上刻上日期和自己名字的簡寫。他後來承認這是他在非洲唯一一次做出的無聊事。
奇怪的是,探險家們並沒有因這個重大發現而興高采烈,盡管他後來對此事有“如此動人的景色一定會被飛行中的天使所注意”這樣的描述。對利文斯敦而言,這瀑布實質上就是一垛長1676米、下衝107米的水牆,也是基督教傳教士們試圖到達內陸土著村落的實際障礙。對他而言,旅行的重點是發現瀑布以東的巴托卡高原。如果讚比西河被證實是可全線通航的話(它不能通航),在他看來,這一地方可作為潛在的居民點。盡管他以感覺有所“進展”的方式表達對發現瀑布的失望,但利文斯敦還是承認瀑布是如此壯觀,以至於用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的名字來命名它。
1860年8月他率探險隊第二次來到瀑布,測量峽穀的深度。他垂下一條綁了幾顆子彈和一塊白布的繩子。“我們派一人伏在一塊凸出的懸崖上看著那小白布,其他的人放出了310英尺長的繩子,那幾顆子彈才落在一塊傾斜而凸出的岩石上,那裏距下麵的水麵可能有五十英尺。當然水底還要深。從高處下望,那塊白布隻有錢幣大小。”因此他估計峽穀有354英尺(108米)深,大約是尼亞加拉瀑布的兩倍。
【瀑布的危機】
今天對莫西奧圖尼亞瀑布形成的原因,已比利文斯敦時清楚得許多:讚比亞的中部高原是一片300米厚的玄武熔岩,熔岩於二億年前的火山活動中噴出,那時還沒有讚比西河。熔岩冷卻凝固,出現格狀的裂縫,這些裂縫被鬆軟物質填滿,形成一片大致平整的岩席。
約在五十萬年前,讚比西河流過高原,河水流進裂縫,衝刷掉裂縫中的鬆軟物質形成深溝。河水不斷湧入,激蕩轟鳴,直至在較低邊緣找到溢出口,注進一個峽穀。第一道瀑布就是這樣形成。
這一過程並不就此結束,在瀑布口下瀉的河水逐漸把岩石邊緣最脆弱的地方衝刷掉。河水不住侵蝕斷層,把河床向上遊深切,形成與原來峽穀成斜角的新峽穀。河流一步步往後斜切,遇到另一條東西走向的裂縫,再次把裏麵的鬆軟物質衝刷掉。整條河流沿著格狀裂縫往後衝刷,在瀑布下遊形成之字形峽穀網。
今天,在下遊可看到七個這樣的峽穀,每一個都是已消失的瀑布遺址。第八個峽穀就是今天的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但是這個峽穀也在侵蝕中。侵蝕速度是每一萬年約1.6公裏。第九道瀑布可能出現在西端的魔鬼瀑布處。
莫西奧圖尼亞/維多利亞瀑布一直在後退。過去50萬年裏,其曲折河道上出現過多條瀑布,今天所見的是第八條,每一條都出現在河床滿布裂縫的熔岩斷層上,河水衝刷掉斷層裏鬆軟的填料後,落入因此形成的隙縫中,並立即侵蝕較脆弱的裂縫,逐漸向後深切成峽穀,直至遇上另一斷層。
目前的瀑布最脆弱處位於西端的魔鬼瀑。該處已侵蝕至比主瀑低30米左右,而且會逐步加深,直至整條讚比西河進入其裂縫中,因而可能就是將來後撤至第九條瀑布的地方。
自利文斯敦在瀑布附近刻下自己的名字至今,那裏的情況已有很大變化。歐洲殖民者在瀑布東北11公裏的地方建立了利文斯敦鎮,即今天的馬蘭巴。現有人口72000人,為一大旅遊中心,鎮內有一個利文斯敦生平事跡的博物館。瀑布附近豎立著利文斯敦的雕像。
1905年在沸鍋上建成一座長約200米橫跨峽穀的大橋,連接通往布拉瓦約的鐵路。讚比亞與津巴布韋的國界就在橋中央。立於橋上,瀑布的全貌便盡收眼底了。
1938年在讚比西河下遊建立了發電站。1969年又在刀鋒崖山崖之間建了一道長約30米、寬2米的人行橋,稱為“刀刃橋”。橋遠遠看去象是鋒利的刀刃。該橋把一個山巉連起來,供遊人更好地觀賞這裏的壯麗景色。
【瀑布的觀賞】
觀賞大瀑布,從盧薩卡出發,可以駕車或乘飛機去。乘遊艇暢遊大瀑布的上遊——讚比西河。從上遊可以看到瀑布的輪廓。讚比西河是非洲第四長河,流向從西向東,南岸是津巴布韋,北岸是讚比亞。河麵很寬,但水流平緩。河中有一小島,用望遠鏡可看到島上徜徉的一群群大象。突然聽到隆隆的響聲,顯然是遊艇已接近瀑布。在盛水期,你從幾裏甚至幾十裏開外,就能看到瀑布激起的衝天水柱,一團團不斷向上翻湧,在藍天白雲間飄散開去。當地稱該瀑布為“莫西奧圖尼亞”,意思是“雷鳴之煙”。
觀賞完瀑布,可以到瀑布旁的手工藝村落一遊,體驗另外一種滋味,在此處你可以看到傳統的非洲生活,還有津巴布韋六個不同部落的文化和藝術,村落中的手工藝匠利用各種不同的木頭,雕刻出美麗的動物,婦女們也編織各種不同尺寸的精致盒子。
【瀑布的傳說】
關於大瀑布,這還有一個動人傳說:據說在瀑布的深潭下麵,每天都有一群如花般美麗的姑娘,日夜不停地敲著非洲的金鼓,金鼓發出的咚咚聲,變成了瀑布震天的轟鳴;姑娘們身上穿的五彩衣裳的光芒被瀑布反射到了天上,被太陽變成了美麗的七色彩虹。姑娘們舞蹈濺起的千姿百態的水花變成了漫天的雲霧。多麼美妙、令人神往的景色呀!
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貝加爾湖”是英文“baykal”一詞的音譯,俄語稱之為“baukaji”源出蒙古語,是由“saii”(富饒的)加“kyji”(湖泊)轉訛而來,意為“富饒的湖泊”,因湖中盛產多種魚類而得名。根據布裏亞特人的傳說,貝加爾湖稱為“貝加爾達拉伊”意為“自然的海”。論麵積,貝加爾湖在世界湖泊中隻占第八位,不如非洲的維多利亞湖和美洲大湖;但若論湖水之深、之潔淨,貝加爾湖則無與倫比。
貝加爾湖湖型狹長彎曲,宛如一彎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稱。它長636千米,平均寬48千米,最寬79.4千米,麵積3.1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744千米,最深點1642千米,湖麵海拔456米。貝加爾湖湖水澄澈清冽,且穩定透明(透明度達40.8m),為世界第二。其總蓄水量23600立方千米,相當於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總和,約占地表不凍淡水資源總量的1/5。假設貝加爾湖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源,其水量也夠50億人用半個世紀。貝加爾湖容積巨大的秘密在於深度,該湖平均水深730米,最深1620米。如果在這個湖底最深點把世界上4幢最高的建築物一幢一幢地疊起來,第4幢屋頂上的電視天線杆仍然在湖麵以下58米,如果我們把高大的泰山放入湖中的最深處,山頂距水麵還有100米。
湖麵海拔456米。在貝加爾湖周圍,總共有大小336條河流注入湖中,最大的是色楞格河,而從湖中流出的則僅有安加拉河,年均流量僅為1870立方米/秒。湖水注入安加拉河的地方,寬約1000米以上,白浪滔天。
湖呈長橢圓形,似一鐮彎月鑲嵌在西伯利亞南緣,景色奇麗,令人流連忘返。俄國大作家契訶夫曾描寫道:“湖水清澈透明,透過水麵就像透過空氣一樣,一切都曆曆在目,溫柔碧綠的水色令人賞心悅目……”
貝加爾湖在眾多的俄羅斯自然景觀中第一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貝加爾湖獨特的自然景觀以及它如畫的風景為發展從生態旅遊到極致旅遊提供了獨特的可能性。貝加爾湖沿岸分布著130個旅遊基地和休養基地,客容量可達到12000人。
貝加爾湖上最大的島嶼是奧利洪達島(長71.7千米,最寬15千米,麵積約為730平方千米)。
貝加爾湖大量的溫水海灣和異域風情的奧利洪島吸引大量遊客到這裏來旅遊參觀。再加上這裏相對適宜的氣候、美麗的風景、大量的自然和考古古跡、不同種類的生物群、清新的空氣、原生態環境以及獨特的休閑資源使得貝加爾湖擁有超高的旅遊休閑潛力。奧利洪島是6-10世紀古文化的最大文化中心,被認為是薩滿教的宗教中心。這裏的民族傳統、習俗以及獨特的民族特征都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
貝加爾湖是大自然安放在俄羅斯東南部伊爾庫茨克州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貝加爾湖是亞歐大陸最大的淡水湖。長640千米,平均寬50千米,是世界上第七大湖泊和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它容納了地球全部淡水(應該指河湖的淡水)的五分之一。相當於北美洲五大湖的總水量。湖上風景秀美、景觀奇特,湖內物種豐富,是一座集豐富自然資源於一身的寶庫。貝加爾湖的形狀像一彎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稱。它平均寬約48千米,南北長約636千米,周長2000千米,總麵積大約為3.15萬平方千米。貝加爾湖就其麵積而言隻居全球第九位,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據考其曆史已有2500萬年)。
據說,貝加爾湖的淡水夠人類喝100年。
貝加爾湖的生產據說是因為亞洲地殼沿著一條斷層慢慢拉開,出現了一條地溝。起初,這條地溝深八公裏,但隨著歲月流逝逐漸被淤泥填塞,從淤泥中的微生物化石可以顯示其形成年代。湖底有溫泉噴出,還經常發生微小的地震。有336條河流注入貝加爾湖,但隻有一條河---安加拉河從湖泊流出。在冬季,湖水凍結至1米以上的深度,曆時4-5個月。但是,湖內深處的溫度一直保持不變,約3.5攝氏度。
貝加爾湖出口的寬度大約有1000米,立於湖水出口正中央的巨大圓石稱作“謝曼斯基”,當河水泛濫時,這塊神奇的圓石會看上去像在滾動。湖岸溪澗錯落,群山環抱。湖水雜質極少,清澈無比,湖水清澈的原因據說是貝加爾湖底時常發生地震,地震產生的化學物質沉澱湖底,使湖水淨化,所以貝加爾湖總是清澈見底。湖水透明度竟深達40.5米,因而被譽為“西伯利亞明眸”。貝加爾湖畔陽光充沛,有300多處溫泉,所以成了俄羅斯東部地區最大的療養地。
湖中有植物600種,水生動物1200種,其中四分之三為貝加爾湖特有的,從而形成了其獨一無二的生物種群,如各種軟體動物、海綿生物以及海豹等珍稀動物。貝加爾湖中有約50種魚類,分屬7科,最多的是杜文魚科的25種杜文魚。大馬哈魚、苗魚、鯡型白鮭和鱘魚也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種貝加爾湖特產湖魚,名胎生貝湖魚。屬胎生貝湖魚科,由母魚直接產下仔魚。
湖裏還有255種蝦,包括有些顏色淡得近乎白色的蝦。此外,貝加爾湖底還有l~15米高像叢林似的海錦,這在其他湖泊裏是找不到的,奇形怪狀的龍蝦就藏在這個“叢林”裏。貝加爾湖有200多種端足動物和80多種扁蟲。不僅數量多,有些種類還十分奇特引人,如最近發現的一些端足類動物呈雜色斑駁,與環境色彩混為一體;同時,還有人在湖中捕到體長達38厘米的巨扁蟲。大量的鉤蝦等端足類動物使貝加爾湖具有“自體淨化”功能。這些動物能夠分解水藻、分解動物屍體,這也是維持湖水清澈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
在貝加爾湖裏生活著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冬季時,海豹在冰中咬開洞口來呼吸,由於海豹一般是生活在海水中的,人們曾認為貝加爾湖由一條地下隧道與大西洋相連。實際上,海豹可能是在最後一次冰期中逆河而上來到貝加爾湖的。
貝加爾湖兩岸是針葉林覆蓋的群山。山地草原植被分別為楊樹、杉樹和落葉樹、西伯利亞鬆和樺樹,植物種類達600多種,其中3/4是貝加爾湖特有的品種。貝加爾湖西岸是針葉林覆蓋的連綿不斷的群山,有很多懸崖峭壁;東岸多為平原。由於兩岸氣候的差異,自然景觀也就迥然不同。
在貝加爾湖湖邊森林處觀賞湖光景色,會看到森林的樹枝上飄動著許多絲帶和布條,都是遊客係上的,表達日後能來此重遊的願望。的確,這個藍色的深湖是極富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來自四麵八方的遊客把貝加爾湖看作“聖海”。
貝加爾湖畔約有40座小城鎮,以前這裏居民可以取清澈純淨的湖水飲用,但是在今天,湖水業已受到工業汙染,雖然如此,但湖水看上去依然很清澈。在冰雪融化的五月,可以看清四十米深水下的物體:其他湖泊能看透二十米深都是少見的。
貝加爾湖四周陸地冰封得比湖水早得多。從十月份開始,群山的峭壁就已經銀裝素裹,落葉鬆、雲杉、西伯利亞杉等樹林也蓋滿了冰雪,遠遠望去隻見一片微微閃光的銀色世界。未到一月,大部分湖麵即已結冰,有的地方冰層厚達1.5米。當地人駕駛汽車和卡車在冰上打洞捕魚。在風平浪靜時凍成的冰層,就像玻璃一樣透明,可以看到魚在冰下遊弋。但是大多數是起伏的大塊浮冰。冰塊常常迸裂,發出炮聲似的響聲。
到八月份,湖水轉暖,冰層溶化,人們可以舒服地入湖暢遊。湖上天氣變幻莫測,一年四季潛伏著危險。夏天的濃霧可能迫使船隻突然停航。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日子,也可能隨時刮起狂風,惡浪翻滾。當地傳說,貝加爾湖是怒神的王國。
阿拉斯加冰河灣
阿拉斯加冰河灣
冰河灣國家公園位於美國阿拉斯加,距舊紐西50英裏,占地330萬公頃,圍繞在陡峭的群山中,隻能乘船或飛機到達。那裏有無數的冰山、各類鯨魚和愛斯基摩人的皮劃舟。冰河灣遊人在那裏居住在帳篷中或在鄉村田舍中。根據碑文的記載,冰河灣國家公園最引人入勝的景觀之一就是巨大海灣中活動著的冰河。謬爾(Muir Glacier)是第一個仔細研究冰河的科學家,他從1879年起幾次來到這裏,為這裏美麗多資的冰河所征服。自謬爾探險時代之後,冰河沿海灣向北移動了很遠,這種現象在北半球其他地方也曾被發現。
謬爾冰川(Muir Glacier),位於冰河灣內,在阿拉斯加北端突出的地方,是以科學家謬爾的名字命名的。狹長的冰川灣伸入內陸約一百零五公裏,邊緣地帶還有更多的小灣(其實這是由冰川所刻鑿出來的),這些小灣多是遽然而起的冰壁,而這冰壁即為自山坡延伸至海岸的冰山鼻。自一九八二年以來,謬爾冰川後退速度很快。隨著冰川的後退,植物很快的代替冰川,而覆蓋了地表。除冰川外,冰川內的野生動物也深深吸引著各地的遊客。圖為一群海豹在謬爾冰川的一角棲息,這種海豹大多長著厚而粗糙的皮,和一層厚厚的脂肪(通常有11-13厘米),這層脂肪除了可以將它們與寒冷的外界隔離,還可以為它們儲存能量以應付食物短缺的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