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楚國新王屈原繼位前夕,景氏族長聯合二十五家封君發動叛亂,叛軍人數一度高達上萬人。
好在新君臨危不亂,出動天策軍,以及昭氏家族的幫助平定叛亂。
繼位第二日,新王以“刺王殺駕當族誅”為由,夷滅包括景氏在內的二十六家宗族,同時收回了他們的封地。
楚悼王時期,吳起變法觸動舊貴族利益,在悼王死後便迫不及待地出兵,於靈堂射殺了吳起。
刀劍無眼,楚悼王身上也中了好幾箭。
按照楚國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因此悼王之子楚肅王繼位後,將這些作亂的貴族全部斬殺,被夷宗的高達七十多家。
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舊事重演,即使烈度沒有這麼高,也足以令人驚恐。
不是剩下的數十家貴族,而是掌握大權的相國黃歇。
與之前不同的是,繼位後的屈原一改即位前的唯唯諾諾,調動麾下兵馬天策軍平叛,殺伐果斷。
繼位第二日,又連發詔令,實行中原諸國的三公九卿製,設立錦衣衛刺探情報,監察百官,有先斬後奏之權。
原令尹黃歇改任右丞相、韓非升授左丞相、右尹昭略升任禦史大夫、南郡太守白起升任太尉,加封號武安君,上卿李園改任廷尉、蓋聶仍為錦衣衛指揮使,加兼郎中令、遊擊將軍彭越也兼任衛尉……
新舊交替、改革官製以後,新王又拋出了一個重磅炸彈——
遷都金陵。
人煙阜盛,氣象宏偉。
經過幾年建設,金陵城完全當得起一國之都的職能。
隻是遷都非同小可,一提出來,便遭到了群臣激烈的反對。
大殿之上,每天都是雞飛狗跳,吵的不可開交。
“大王,臣也以為遷都非同小可,需要從長計議。”
群臣各抒己見後,黃歇也加入戰局,不同意遷都。
從始至終,屈原都一言不發,直到黃歇也跳出來,才悠悠開口。
“寡人隻是問問,並不是真想遷都。既然你們都不同意,那便討論下一件事情吧!”說著瞄了眼白起。
繼位以後,白起升為太尉,統領全國兵馬。
見到主上暗示,白起於是出列,拋出又一個驚天大消息——
“齊國閉境自守、武備廢弛,取之易如反掌。臣請發兵擊之,為我楚國開疆拓土!”
口氣這麼大,真當自己是戰神啊!
就算有屈原的親口認證,眾人還是不相信白起就是真的白起,自然對他的建議嗤之以鼻。
屈原才不管這些,從王座上起身,一揮衣袖:“太尉所言有理,寡人心意已決。傳令下去,動員二十萬大軍,出兵伐齊!”
說著徑自轉身,在侍從的拱衛下隱入深宮,留下群臣在大殿淩亂。
……
七天之後,楚王原禦駕親征,領二十萬大軍東出攻伐齊國。
江南水係眾多、河流縱橫,以钜陽為例,就在穎水邊上,南接淮水,屏障眾多。
當然再好的城池,也比不上金陵的戰略縱深和位置,所以屈原之所以不提遷都,並不是被反對聲浪搞怕了,而是打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借伐齊的由頭,先過去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