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以劍論道(1 / 2)

又得新歡,屈原日日在溫柔鄉中流連不返,不能自拔。

直到桑海城又發生一件大事——

扶蘇在海月小築遇刺。

扶蘇乃是秦皇嬴政的長子,柔仁好儒,自小便拜入儒家門下學習。

因為桑海是楚國的領地,所以秦國並不敢向原著裏一樣直接找茬,而是借著扶蘇遇刺的機會,用“以劍論道”的名義發難。

天宗掌門人曉夢、黑劍士勝七、羅網天字級高手六劍奴……

這樣一支從天南海北臨時拚湊起來的隊伍,在關中集合後,浩浩蕩蕩向著關東而來。

一時之間,小小的桑海城風起雲湧,波詭雲譎。

小聖賢莊。

扶蘇秉性仁厚,重回儒門上課後,一再保證不會報複,仿佛一切如常。

但是他不追究,並不代表別人的想法,以及會不會有人把他的話當回事。

臨水亭台下,儒家掌門人伏念正與二當家顏路和三當家張良對弈,一心兩用。

比起顏路的溫潤平和,張良的鋒芒畢露,伏念五官端正、一絲不苟,是將儒家“內聖外王”思想發揮到極致的人。

當聽說秦國使團要登門造訪的消息,不免憂心忡忡,長籲短歎。

“儒家堅守禮法,始終不曾介入兩大帝國的紛爭,奈何天不遂願,命途多舛呐!”

儒雅俊秀的張良執棋落子,神情自若:“師兄不必擔心,秦國向咱們發難,楚國絕不會坐視不理。”

當年張良被祖父張開地強製送去桑海留學,直到韓國滅亡,也沒再回過中原。

後來屈原回國繼承王位,再到稱帝為皇,經常拎著點心看望他。

所以對於他倆不可告人的關係,伏念多多少少還是知道一點的。

“你就這麼肯定,楚皇會為了區區一個儒門,出手與秦國對抗?”

張良點頭:“幾日前,陛下便傳訊於我,要來小聖賢莊登門拜訪,讓我給師兄說一聲。”

伏念一驚:“什麼時候?”

“與秦國使團同一日。”

……

風高雲淡。

高頭大馬,車輪轔轔。

天策禁軍拱衛著正中央的六駕馬車,緩步行駛在筆直寬闊的街頭。

天策軍乃是楚國的王牌部隊,在與秦國奪取天下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勳卓著。

就算天下無戰事,承平日久,單從外表上看,這支軍隊的力量也不容小覷。

“大丈夫當如此也!”

看著正中心的華美馬車,張良從心底發出一句感慨。

“子房所言有理。”

儒家老前輩荀子附和道。

韓非是他愛徒,常年在楚國為相,愛屋及烏,他也很支持楚國。

而伏念是儒家文化下培養出來的標準模板,謹守中庸之道,不願得罪任何一方。

見自家師叔和師弟都這麼說,又不能訓斥長輩,惹人笑話,所以除了歎息,還是歎息。

當正主登場,眾人撩袍彎腰,就要下跪。

有清風徐來,拖住眾人的腳步,同時一道溫和的聲音響起:“不必多禮,都平身吧!”

芝蘭玉樹、肅肅清舉,沒戴屬於皇帝的十二旒玄冕,隻穿了素淨的月白龍袍,配著一頂樸素的玉冠,氣質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