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擴大規模經濟效益來獲得競爭優勢。
需要從購買對象上獲得某種特別資源。
傳媒組織具有雄厚資金實力以及擁有強大的人力資源。
不過,對傳媒組織而言,實施橫向一體化戰略同樣也麵臨著許多風險,主要表現在管理能力限度與政府政策限製兩個方麵:
管理能力限度。傳媒組織通過收購或兼並等形式吸收了另一家媒體後,往往涉及收購後兩家單位管理上的協調問題。由於兩家單位在曆史背景、人員組成、業務風格、組織文化、管理體製等方麵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往往需要花費高昂成本來加以協調。而如果收購方(通常稱為母公司)的管理能力有限,則反而更容易陷入困境。例如,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並後,便麵臨上述困境。
政府管理政策。由於橫向一體化有造成行業內壟斷的嫌疑,因此許多國家往往出台一係列政策來加以限製。例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在2003年以前規定,媒體公司不得在同一城市擁有兩類媒體,也就是說電視台擁有者在這一城市不能同時辦報紙、雜誌。而在2003年6月後FCC放寬政策限定,允許美國媒體公司收購更多電視台,並能在同一城市交叉持股。但這一政策出台運行了兩個多月後還是被美國參議院推翻。在中國,目前尚未正式允許跨媒體經營,尤其是報業集團與廣電集團還是在各自係統中獨立運作。
專題實例6-3星島報業的致命錯誤:無關多元戰略
星島報業集團在20世紀80年代市值最高時曾達到84億港元,但1998年公司卻瀕臨破產,1999年最終被收購。本案例研究了星島報業迅速衰落的原因。
公司早期
報紙創始人胡文虎以製藥起家。1918年他在新加坡創辦了第一份海外中文報紙《星洲日報》,接著又陸續在新加坡、廈門、香港、曼穀等地創辦《星華日報》、《星島日報》、《星島晚報》、《英文虎報》,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報業王國。1954年,胡文虎因病去世,其年僅22歲的女兒胡仙接管《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全部股權。雖然星島報業享有盛名,但它的經營卻不佳。《星島日報》的資產隻是在香港灣仔道有一幢4層辦公樓的報館,並且報紙發行量也在下滑,《星島晚報》則處於負債經營狀態。
胡仙變革的時代
年輕的執掌人胡仙以她特別的親和力贏得了員工們的尊敬和信任。在隨後的五年時間裏,胡仙廣泛招聘賢才,改革報紙版麵,擴大報道內容,增加銷售網點,終使《星島晚報》轉虧為盈,《星島日報》的發行量也節節上升。
20世紀60年代後,星島報業進入快速發展。借助香港經濟起飛,星島報業首開報紙分類廣告之先河,廣告收入大為增長,公司的營運資產和利潤增加,進而使報紙版麵進一步增多,內容更為豐富多樣。
這更加促進廣告收入的增加,形成了良性循環。《星島日報》成為香港銷量最高的報紙,《星島晚報》則是晚報類的銷量冠軍。緊接著,胡仙又趁勢開拓海外市場,先後創辦了星島美加版、東南亞版等。1972年,星島報業在香港上市。
20世紀80年代是公司發展的全盛期。在此期間,星島集團收購了《快報》、《天天日報》以及出版漫畫的文氏傳訊公司。尤為重要的是,在80年代的較長一段時期,星島報業幾乎壟斷了大小地產廣告,這為公司帶來了滾滾財源。
在這一時期,星島集團旗下報紙有《星島日報》、《星島晚報》、《虎報》(英文)、《快報》、《天天日報》、《華南經濟日報》、《深星時報》等七家大報;另外,還有通訊社和圖書出版社等等。其發行網絡遍及歐、亞、美九個地區。星島集團控製的上市公司的市值最高達到84億港元,胡仙本人擁有50億港元。
無關多元戰略:進軍房地產業
1985年,胡仙與他人合夥購入香港一塊地皮,半年後售出,該項目淨賺9000萬港元,超過了當時星島報業一年的總利潤。此事引發胡仙大舉投資房地產的念頭。1988年在接受《Executive》雜誌采訪時,她自信地表示:“現在能令我提起興趣的,不再是長線投資而是一些可以在短時間內帶來利潤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