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優化競爭關係(1)(1 / 3)

導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業之間越來越具有事業共同體的特征,相互依存、共謀發展,因此以“雙贏”為核心觀點的競合理論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企業界的共鳴與反響。這一理論思想對開拓中國傳媒業經營思路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糾葛於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網中,我國傳媒組織隻有摒棄“你死我活”的排斥性競爭思路,積極開展競爭與合作,尋求“多贏”,才是對現狀的一種積極應對。

本章首先對競合理念的理論基石——合作博弈論的相關理論進行闡述,接下來具體分析了這一理論對中國大眾傳媒業的現實意義,而要真正把競合理論付諸實踐,其核心是必須設法突破各種利益之爭。本章的最後一節討論了實踐競合理論的通行方法——戰略聯盟,並提出戰略聯盟是中國傳媒目前非常適用的一種戰略選擇,而構建聯盟時必須以提高傳媒組織的競爭能力為出發點。

案例7“貼身肉搏”的昆明報業

2000年被稱為是昆明報業肉搏年,八張都定位於都市報的報紙為爭搶市場份額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以價格戰為主要手段的競爭方式讓昆明報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

八報齊拚市民報市場

2000年前,號稱是“文化大革命”後“中國第一張晚報”的《春城晚報》一直牢牢控製著昆明報業市場。競爭首先由《雲南信息報》挑起,這份由雲南省計委主辦的報紙借助《成都商報》帶來的600萬元資金以及成熟的操作體係,改版後重新定位於都市報,並迅速贏得了昆明市場。據該報一位副總編輯說,短短6個月,《成都商報》就收回了投資。

受到《雲南信息報》成功的刺激,許多有全國統一刊號但即將麵臨整頓的行業報借機紛紛改版湧入都市報市場。《東陸時報》、《都市時報》、《大眾消費報》、《雲南民族報》、《生活新報》、《雲南經濟日報》等新報紛紛湧現,加上老牌《春城晚報》以及《雲南信息報》,一時間昆明市民類報紙多達8張。

昆明城市人口隻有200萬,根據一家調查公司的調查結果,隻有30%的市民有讀報習慣,有效讀者為60萬。按一張報紙2人閱讀,實際總發行量隻有30萬份,而整個報業的廣告總量不到3億元人民幣。

市場容量隻有這麼大,但競爭者卻如此之多,這注定了必將爆發激烈競爭。

爭誇發行量

競爭首先表現為對新聞線索的爭搶上。震驚全國的“楊天勇劫車殺人案”是昆明報紙爭奪新聞的典型案例。所有報紙都組成專門人員去公關,最後昆明市公安局把獨家報道權給了《都市時報》,《都市時報》發行量借機節節攀升。

爭搶新聞的背後實質是對發行量的追求。2000年6月7日呈上升勢頭的《都市時報》率先請來公證員對報紙發行量進行公證,宣稱日發行突破10萬大關,成為昆明第一。昆明市公證處對《都市時報》6月5日至6月6日的發行步驟進行了全程現場監督,確認實際發行量為104143份。

《都市時報》的舉動拉開了昆明報紙惡戰的序幕。最先做出反應的是《春城晚報》,報紙援引某調查機構的數據,宣稱發行量為15萬份,占有昆明報業市場的一半份額。

兩報爭論之際,各報爭相聲明,甚至最沒有讀者的報紙都聲稱發行量在10萬以上。按每張報紙自己公布的發行量計算,總發行量將達到130萬份,遠遠超過了昆明市場的容量。

以價格戰為主的競爭方式

報紙過剩導致昆明的報紙一時便宜得差不多等於白送。在競爭最激烈之時,一份印刷成本6角的報紙批發給報販隻要5分錢,報販5元錢購進100份,推銷不了轉手賣到廢品收購站,100份報紙的廢品收購價大約6.5元,100份還可以賺1.5元,於是成捆的新報紙從印刷廠直接進了廢品收購站。有的彩印報紙,單印刷費就1元以上,也隻賣兩角一份。

依據報紙二次銷售理論,不計成本傾銷的目的是擴大發行量以吸引廣告客戶,用廣告收入彌補發行虧損。但據一位廣告商透露,某報整版廣告報價10萬多元,實收僅2000元,甚至一個通欄廣告等於白送——報社隻要求廣告商付80元膠片錢。

一位都市報總編輯對價格戰的評論是:“這樣的做法是自殺呀!”

鏖戰中並非沒有勝利者。《都市時報》創刊時就做好了先虧本的心理準備,預計日虧損1.5萬元,他們以辦公樓抵押貸款400萬元。

據介紹,2000年一季度該報廣告收入僅29萬元,4月份上升到62萬元,2000年6月上半月,廣告收入達235萬元。但是,畢竟廣告資源的“蛋糕”就那麼大,誰多切了一塊,就意味著其他人的份額減少了。

激烈的競爭仍在持續2001年下半年,《雲南民族報》和《雲南經濟日報》因為經營不善而被並入了新成立的雲南日報報業集團,被迫休整改版。